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支教随笔(七十三)——语文教学需要“跟着感觉走”

作者:海盐支教者顾富荣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0-03-05 字体:
支教随笔(七十三)——语文教学需要“跟着感觉走”  

感觉很重要。  

有人说:没有感觉,看天天不蓝,看花花不红,看人人不靓,看狗狗触气。  

很喜欢《跟着感觉走》这首歌,台湾歌手苏芮八十年代唱的,我常自得其乐地哼唱:“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脚步越来越轻越来越快活。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爱情会在任何地方留我。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蓝天越来越近越来越温柔,心情就象风一样自由,突然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我。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希望就在不远处等着我。跟着感觉走,让它带着我,梦想的事哪里都会有……”  

确实。做什么事都要有感觉,找不到感觉梦想就成泡影。  

说个特别经典的例子吧。2004年雅典奥运会,美国射击名将马特·埃蒙斯最后一枪脱靶,送给了中国运动员贾占波一枚金牌,埃蒙斯因此被中国人熟知。奥运后,埃蒙斯赛场失意情场得意,赢得了捷克美女神枪手卡特琳娜的芳心。 200889 ,卡特琳娜在北京奥运会夺得首金替夫报仇,夫妻俩终于扬眉吐气。谁曾想,8天后,马特·埃蒙斯再出乌龙,竟然又是在最后一枪做出重大失误,仅打出4.4环,又把金牌让给了中国人:邱健。  

为什么会怎样?  

有位记者求教贾占波。贾占波说,基础或者业余射击人士需要的是眼力好,而到了高阶段的射击比赛,需要的就是一种感觉,“10环,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特别细特别细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旦抓不到,就肯定打不出10环。我就是在立射第一组打了一个8环之后,一下子就丧失了这种感觉,怎么抓也抓不到。”  

对于这个微妙的感觉,老贾还给记者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假如有人下命令说,你必须给我打10环,否则拉出去毙了!你等着看吧,一准打不成10环,估计连8环都不一定!这就是我说的那个感觉,强拉是拉不来的,必须要自己耐着性子找,找对了,那你就胜利了,找不对,就很麻烦。老贾说,为什么训练时彼此成绩都差不多,一到了赛场上就分出高下了,也都是因为这个感觉是否到位。  

语文教学,教师自己要找感觉,还要引导学生找感觉。这种感觉叫语感。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感”。  

据专家研究,语感具有诸多特征,比如直觉性、主观性、整体性、创造性、模糊性、实践性、社会性等等。其中直觉性是语感最为显著的特征  

人对言语的把握,主要凭直觉,有时候,可以不假思索,一听就懂,或者脱口而出,信笔而成。听相声,不等演员的话音落下,观众便会止不住哈哈大笑。读文章,往往会觉得某句话不通,某个词用得不准,这些识别和感受,既不是通过语法检验的结果,也并非逻辑推理和理性分析使然,甚至马上说不清楚造成某个语文不规范的句子或某个词语使用不当的错误原因是什么,而凭借的完全是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性主要体现在对言语对象能够迅速地做出正误、真伪、是非、美丑的判断,不通过理性的分析。就可以对言语对象的形式和意义产生敏锐的感受和领悟。  

语感的直觉性,是人们长期对语文的学习、揣摩、比较的结果,是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为依据、这基础的。就是说,人们在语文实践中,各种语言方式在头脑反复出现,语言器官经过无数次言语的刺激,逐步在大脑皮形成牢固的联系系统,并逐步熟练化、技能化、自动化,于是便形成了对语言的直觉。  

语感虽然是一种语言的直觉能力,但训练语感却是一个非直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反反复复的对各式各样的言语材料进行感受和领悟,反反复复地进行感性的和理性的认识,并积淀社会、自然与人生的知识和经验。这样学生对言语的感受就会逐渐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而培养学生这种对言语的灵敏、全面、深刻的直觉能力也许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  

语感的产生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言语是产生语感的外在物质材料,那么记忆和表象就是语感生成的内在的精神材料。当一个正常的人受到客体言语对象的刺激时,语感就会以存在记忆中曾经被感知过的形象,或者曾经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或者做过的某些动作、技巧、或者某些概念、判断、推理以及事物性质、定义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作为基础,并在其他心理活动的参与下,共同完成对言语的感受。人对词,与其说是理解,不如说是检索,依靠记忆和表象,人的大脑中形成了一个词的网络,当一个词映入眼帘时,大脑就会以极快的速度在这个网络中进行检索,如在网络中存有这个词的意义时,应该说他对这个词是理解的,否则便是不理解的。由此可见,没有记忆和表象,语感是无法操作的。  

语感中的联想和想象指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和言语对象接触的过程中,不是随意主观,而是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这种联想和想象已经不是单纯地复呈表象,而是经过调整、加工、重组之后出现的新的形象。比如小学语文课本选用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和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读这段文字,可以从“细雨如丝”中联想丝绵细密和柔软;由“贪婪地吮吸”联想到嗷嗷待哺的婴儿;由“伸展”联想到摆脱束缚后的轻松和舒畅。整段文字可以使人将春雨中的杨梅树想象成一个饥渴的婴儿,在母亲轻柔的抚摸和温暖的怀抱里,饱吸甘甜的乳汁时,那种急迫的动作以及欢快与舒畅的情绪。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段文字所展示给人的意境,那种充满在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是充满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和形易用的。  

人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这段文字的意义,并产生丰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象和联想在语感中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人对言语的感受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动人的景物,丰富的情感,严密的逻辑,深刻的哲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的愉悦,会在对言语的感受中源源不断,源源而来。  

情感亦是语感所含有的心理因素。语感中的情感活动指的是由言语对象所表达的情感引起了接受主体对象(人)的情感的反响和共鸣。由于情感的参与,语感会变得更加敏锐、丰富,会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仍以上面所描写的杨梅树一段文字处理为例。其中“贪婪”一词本为贬意,但用在此处,即使人对久经饥渴的婴儿在吮吸母乳时,那种天真而不加任何掩饰,那种急迫贪吃的稚气的样子顿生怜爱之情。晦暗的雨天容易使人感到压抑和消沉,但是作者对雨天中杨梅树的描写却给人轻松、明快之感。  

综上所述,语感需要记忆、表象、联想、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参与,但反过来又会对上述心理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专家的理论,在不少名师的课例中得到验证。  

如,特级教师程玲在教《一粒种子》时是这样让学生感受春天的:  

师:春风在唱歌,怎么唱的呢?  

生:呼——————  

师:泉水在唱歌,唱什么?  

生:哗啦啦,哗啦啦——  

师:小鸟在唱歌,怎么唱?  

生:叽叽喳,叽喳喳——  

师:小孩子在唱歌唱什么”  

生(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  

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在这个教学片断中, 程 老师正是因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使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有形、有声、有色的立体的春天画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文本,从而体会到语言的形象美。  

特级教师王崧舟在语感教学的艺术水平令人叹为观止,在《一夜的工作》一课教学中,他与孩子一起从982个的字中找出了“极其简单”这四个字。  

“再读读这几句,体会体会为什么‘简单’的前面要加上‘极其’?不是‘十分’不是‘非常’不是‘很’?”  

在孩子们的描述中,“极其简单”渐渐具体了,它不再是四个字,而是总理屋里那少得可怜的陈设。  

一读句子,孩子们有些动情了。  

“高大的宫殿般的建筑”背景的介绍,“总理屋里本该有什么”的讨论,想象、对比、再想象、再对比。  

“是的,在总理的办公室里摆上高雅的书柜过分吗?摆上名贵的古董过分吗?摆上舒适的沙发过分吗?……可是,你看到了什么?!”  

二读句子,孩子们的心被震撼了——  

听着他们动情地几乎有些变调的朗读,总理屋里的每一件陈设仿佛历历在目,此时此刻,那每一件陈设仿佛都在诉说着总理无数个“极其简单”的日日夜夜。  

  老师曾经说过: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感性的语文只有用感性的办法来学才能使孩子们的语言与精神如甘泉般盈活。在“极其简单”的层层深入中, 王 老师始终引导孩子关注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心中想象的形象,用心灵去感觉、去描摹,通过蒙太奇一般的形象闪回对比,最终引发孩子们情感的蓬勃涌出。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有识之士,更有不少有关语感培养的惊人之语。  

郭沫若先生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对于言语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  

朱作仁教授指出:“抓住语感的培养,语文课的特点才能充分体现出来”。“不少语文教学上的弊病,如脱离语言文字,进行架空分析,或离开课文的整体而布置大量零碎的练习,结果事倍功半,学生所得甚微,这都跟忽视语感的培养有关”。   

今天,在给二年级学生上《找春天》一课,我尝试着对学生进行语感的培养。  

第一节课文内容: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透过文字,我看到了几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手舞足蹈,在欢呼雀跃。  

我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请一学生读。把两句话读得一样,毫无感觉。  

“是这样读的吗?谁再来读?”  

第二位学生读,读出句子的不同语气。我请她上台读,并要求脸上表情有所变化。第一句,读得平淡,脸也平淡。第二句,读得激动,满脸笑意。  

我把句号改为叹号。复原为课文句子: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自由练读两遍。然后让他们闭眼,听第二位学生读句子,用不同的语调,又都是兴奋的语气,连续读三遍。  

问学生,你好像看到怎样的孩子,怎样的表情。  

学生描述出不同年龄,不同个性的孩子模样。  

第二节课文内容: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我读课文,故意把“冲出”读成“走出”,把“奔向”读成“走向”。  

学生马上指出我的错误。  

“这样一改,不可以吗?”  

“不可以。冲出,奔向,都是说‘我们’速度快。走出,走向,没有写出速度来。”  

“为什么要写速度快?”  

“速度快说明‘我们’心急,想快点看到春天,因为‘我们’喜欢春天。”  

第四节课文内容: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指名学生读,都不太好。因为他们没有感觉。  

其实,在文章中,这是传神的一笔,为什么把早春的小草比作眉毛,不比作头发?因为早春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时候的草,很短,很小,嫩绿的,稀疏的,跟眉毛有相似之处。还有从“探出头来”中的“探”与“头”也说明草的短小鲜嫩。  

“为什么不把草比作头发,头发飘逸,很柔美啊?”  

学生答不上来。  

“夏天的草与现在的草有什么不一样?谁到黑板上画一下?”  

两位学生画好了,画出了春草夏草的不同。  

我又让学生站起来透过窗户往操场上望一望草地。再读句子时,他们找到了感觉。  

课文结尾写得很美: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  

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就是想办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去看到,去听到,去闻到,去触到。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