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而不纵
2007年9月,我担任高二(8)班班主任,这是一个理科普通班。而蓝××是从实验班里淘汰出来的一名“优生”。他是一个面容白皙、成绩优秀(在普通班里)、身材高挑男生,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神采,谈吐幽默,因此他常常会引起大家的特别关注。他也有一些小毛病,主要是时间观念不强,学习时紧时松、自控能力较弱,自习课常与同学聊天等等。正因为有这些毛病,才使他由一个实验班里的保送生变成了一个普通班的学生。由于换座位的关系,上学期他与我班的女生赖××邻桌。赖是那种外表看去羞怯、文弱,总是低垂着一双大眼睛的女孩,但心思细密、敏感,观察力强,胆子也不小,在班上也深受男女生欢迎。同桌不久,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从不及格到了九十几分,一询问,原来是蓝的帮助和鼓励的结果。但是,我也发现两人经常在课堂和自习课上讲话,任课老师也向我反映这一点,我借故把二人调开。两人当时都没意见。
没想到的是,临近期末一个晚上,赖来到我办公室,拿出一张复习计划书申请我的同意。我一看,愣了,这不是一般的复习计划,这个计划里,她申请与蓝结成学习对子,蓝帮她补数学、,她帮英语和作文。补习时间是每个晚自习完成作业后,补习地点是我办公室(为了不影响其他人自习)。并且列出了分数目标。我看着她,第一次有学生敢这么自然大方、毫不避讳的申请与异性一起学习。真是有胆量,有魄力!我问她,为什么要蓝帮她补习,她说他一讲解,她马上就懂。“那你不怕其他同学讲闲话?”(事实上关于他俩是传闻我早有耳闻。)“我有很多异性好朋友,习惯了。”她很坦然地说。我一时无语,让她把蓝叫过来,问他前两天还对与班上另一个邻桌女生不满,说什么怕别人讲闲话,为什么现在却不怕了,他回答:“别人要说也没办法!”我又愣了,这不明摆着,他对赖有好感嘛!问题是他们现在敢把这种好感明确告诉我和同学们这只是男女生学习上的正常交往,并且要求我为他们作证,为他们单独的补习打上名正言顺的标签。我该怎么办呢?按照传统的经验,这种学习计划当然不能批准,而且要教育他们如何防患未然。但是这样做不就等于暗示他们,老师认定你们有早恋倾向嘛!对于两人关系能否这样定性,我持怀疑的态度;再者这层纸不能轻易捅破,一旦捅破必须要有足够的把握使事情得到完满的解决,否则会对当事的双方造成很大的影响。至于在事情没有搞清或可以解决的情况下通知学生家长,我是坚决反对的,那样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这样不利于营造班级男女生正常交往的氛围。同时也会影响蓝、赖二人对我的信任,一旦他们因为我的不信任,二人关系由明转暗,我就更难控制了。但是完全同意他们的建议,尤其是二人来办公室补习这一条,不就等于给他们单独接触制造机会嘛!因为晚自习时间,办公室老师少,就算有,也不会对别班的学生说什么。我想了好一阵子,决定基本同意他们的复习计划,并且推心置腹地给这两个高情商的孩子提了三点意见:第一,两人尽量不单独接触;第二,交往中要举止得体,不开过分的玩笑;第三,补习地点只能在教室,可利用课间和部分自习进行,为此,我还大胆的把二人再次调成同桌。一来便于两人在学习上互帮互助;二来,青春期异性之间的好感大多是因为新鲜感、好奇感产生的。因此就算蓝、赖二人彼此有好感,天天坐在一起,新鲜感会慢慢消失,彼此的优点会会慢慢缩小,缺点慢慢浮现、放大(后来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两人因为我的信任和认可很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期末考试中双方成绩都有相应提高。更可喜的是,蓝利用他在男生中的影响力,经常劝导她周围的男生不讲小话,效果明显。班级中对男女生的交往有了更正面、积极的舆论氛围。现在,蓝、赖两人早就不同桌了,不是我要调开他们,而是他们自己想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当然,这种力度较大的工作必须征求双方家长的意见).在2008年的高考中,蓝以562分(超重点线550分的十二分)的好成绩被浙江工商大学录取,而赖也去了她所期望的大学。
面对此案例,我感触颇多,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对自己周围异性的言行特别敏感。他们在内心深处特别渴望接近自己喜欢的异性同学。一般情况下,学生与异性恋情的发展是沿着同桌/同学-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几个发展阶段进行的。当一个男生或女生在对方的心目中占据主要位置时,他们的恋爱就处在一触即发的友情与爱情的临界点上。如果班主任和家长能在临界点之前及早发现,及时恰当地疏导,做到“放而不纵”,相信把它“消灭在萌芽之中”的最佳时机就捕捉到了,简单巧妙的处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如果处理不及时,或方法不适当,那可能就会事与愿违,弄巧成拙。很多学校都制定了严厉的校规以封杀或杜绝谈恋爱的事件发生;家长也是“听恋色变”,粗暴干涉;可是这样不一定有效。处理男女生“早恋”问题上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或好感是正常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对男女同学的交往不必谈虎色变,只要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不影响学习,完全可以泰然处之。
2.即使发现男女生交往过密,也不能轻易地扣上“早恋”的帽子,事实上,绝大部分情况不过是朦朦胧胧的感觉,作为班主任或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不能简单生硬地处理这类问题,尤其是掌握火候和时机,否则往往适得其反。
3.要善于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如能因势利导,鼓励他们自己处理,转移精力,淡化情感,当学生恰当地处理好这类问题后,他们自己会感悟到很多,也长大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