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
《减慢食物的变质速度》一课,是以学生的观察比较活动为主线进行的。从新鲜的鱼干与腐败的小鱼之间的观察比较活动入手,让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感官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观察比较活动。并且在观察比较活动中能够发现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本人小结如下:
1、 注重对学生的探究问题的方法的培养。
由于对腐败物品的观察是学生从来没有接触的。因此,在观察腐败的小鱼的活动前,我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观察呢?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观察?”虽然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甚至还不符合实际,但这都是学生在思考后所得出来的,都经历了一个想的过程,对此我进行适当的鼓励。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表格,这样学生就会想到综合用感官去进行观察,使已有的知识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上。
2、 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以科学探究为主,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内化。例如:在使学生明白食物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大量繁殖引起的,微生物生长和繁殖需要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这两个科学概念时,我首先问:“小鱼腐败变质说明了什么?”生答:说明小鱼的身上有霉菌(即微生物)。教师问:“小鱼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腐败变质了?”生答:“是小鱼身上的霉菌多造成的。”教师又问:“霉菌是刚开始时就很多的吗?”生答:“不是”。然后教师让学生汇报上节课的实验结果,哪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学生如实回答。教师问:“你从实验中发现面包上霉菌生长快慢的原因了吗?”有的说与水分有关,有的说与空气有关,还有的说与温度有关。最后教师问:“霉菌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水分、空气和温度等。这样在师生的共同探讨下科学概念就自然的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形成了。
课堂上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让学生去经历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在实例的选择上我认为只要是有针对性、有代表性,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贴近实际生活、有利于学生去展开探究的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