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变阅读为“悦读”

作者:鲁映霞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2-23 字体:

儿童的学习,离不开对书本的悦读。吉姆。崔利斯说得好:“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纵观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多教师在“读”上花了大量的工夫。一位教师在教学《一株紫丁香》时,设计了以下读书方法:1、按照自己的方式读;2、学生先读,教师范读,再指导学生读,读出老师的辛勤,读出对老师的爱;3、几个学生读完后,教师问:谁还能比他们读得更好、更有感情?4、比一比,赛一赛,看哪组读得好,最能表达出自己的感情;5、哪几句让你感动,就多读一读……读的形式多样,课堂上很“热闹”,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可惜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学生显得很被动,被牵着走。如果让学生自读自悟,再通过语言文字、图片资料了解教师每天的工作性质,他们就会领悟到老师工作中的辛苦和对学生的那份特殊的爱,从而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原生态”的感受。  

认认真真地读,本身就是种扎扎实实地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小学生处于学龄初期,他们很乐意并也很有兴趣去掌握新的知识、技能和技巧,他们渴望学会阅读。于是,色彩鲜明的插图,教师的描绘性语言,故事内容的新奇性,都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历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便提高了。当阅读的兴趣成为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时,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的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阅读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一种源自内心的需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当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当阅读变成“悦读”时,我们说,我们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生命支柱!如此,何愁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何愁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