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一堂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反思

作者:杨春红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11-04 字体:
10月29日,我们全体语文老师到对正小学参加全镇语文教研组活动。在这次活动上,我上的是课外阅读指导《走进西游记——人物形象大家谈》。选择《西游记》来上,我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种挑战,这毕竟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接受,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曾犹豫过,但毕竟《西游记》的背景非常强大,几乎家喻户晓,我到一年级做过调查,他们在看过《西游记》连续剧后,都能准确辨认出唐僧师徒的名字和图象。再加上这个学期的阅读书目是《西游记》,基于这些因素,我决定通过对四个主要人物形象的解读来指导孩子们阅读。在学校里试上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将人物的解读定位得太难了,因此有很多小朋友都不敢说。我针对听课老师提出的要求对整堂课进行了调整,到对正上后感觉比在自己学校上得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了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和情感体验。
首先,情绪创设,将生活资源开发成语文课程资源。
上课伊始,神仙、妖魔、鬼怪的生动画面,《敢问路在何方》、《猴歌》等音乐都是耳熟能详的,这些把孩子们带进了早已熟悉的电视、动画片中,使他们带着自己的生活感受和阅历走进课堂的,更重要的是这个故事正生活在他们的想象世界中。因此孩子们才会在课堂上对人物语言模仿得惟妙惟肖!有位教育家曾经说过,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你去过、经历过、思考过、做过、见过、喜欢……正因为熟识,孩子们的表现才会令我们叹为观止,他们会说,想说,也说得很好!语文课,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正所谓: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其次,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
语文具有工具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语文的工具性是浸润着浓浓人文的工具性,是负载着厚重文化的工具性,是流溢着美好人性的工具性。《西游记》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如何让学生对名著的阅读不仅仅只浮在故事情节的理解上,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教育无非是教给学生求知和做人,我理想中的阅读指导读课,应该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上,教给学生欣赏美的事物、走进美的事物、传播美的事物,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人物,所以话说孙悟空,我们要说的就是孙悟空的心地善良、智勇双全、神通广大,尽管他有一些小缺点,但他是我们心目中英勇无畏的英雄。猪八戒尽管好吃懒做,迷恋女色,使乖弄巧,搬弄是非,贪图安逸,好占便宜,但他本性憨厚纯朴,呆得可爱,能吃苦,关键时刻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学生认识的猪八戒更多的是缺点,因此在上课时,我出示一段网友对猪八戒的评价让学生全面的认识猪八戒。
第三,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通过不同方式的读人物的对话等,让学生大胆的聊人物性格特征。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对于同一个人物,学生对其理解各有不同,我鼓励学生独特的见解和感受,“一百个读者读哈利波特,就有一百个哈利波特。”如在课堂上有一个学生说如果有一次旅游计划,我会选择沙僧作为我的玩伴,因为他可以保证帮我挑行李,不用我动手。对于这位学生理解,我进行了肯定,肯定他的见解。
当然,本堂课也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首先是对整部小说的全面把握也不够全面。其次,时间太短,对文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各个教学环节只是蜻蜓点水。对于一部长篇小说的感悟,仅靠课堂的40分钟来展示自己的阅读体验,同时教师进行指导汇报,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书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理解,感到很不到位,有些流于形式。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