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由一堂语文课想到的

作者:王村口小学 LLY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9-26 字体:

在杨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一起欣赏了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所写得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变的修辞。作者近乎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文字,以回忆的形式,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及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文本有浓浓语文气息、古韵气息。但文本所记叙的事情,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较远,难以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何况六年级的小学生。只有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文章的写作背景,再读文本才嚼之味,感之有情。  
今天,杨老师在课堂做了很好的展示。在学生课前预习时,布置了课外阅读推荐目录季羡林的《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阅读,拉近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在课堂上,杨老师从古诗《游子吟》引进课题,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有史以来母子之间的深深情意 ,给文本学习铺垫了的情感基调。然后 ,又链接季羡林先生的生平介绍,使学生对作者季羡林先生是“国宝”,是“文学大师”的赞誉有了基本的了解,也体会到季羡林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上的突出贡献。最精彩的链接是理解“报终天之恨”时,当学生对季羡林先生对生母的情感念念难忘之情深感疑惑时,杨老师适时链接了《赋得永久的悔》中的一段:“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的铺垫,使学生更深理解了 季羡林 先生的“我痛苦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感情。  
本堂课,课内外阅读的良好链接,形成以文本为中心向周围呈辐射式阅读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宽了视野,使课内外阅读有机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比喻成“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和“帆”,为学生的远航助一臂之力。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