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扎扎实实教语文

作者:ych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9-25 字体:

今天上完公开课后,感触颇多,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怀念母亲》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的怀念之情。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作者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对祖国的怀念,文章将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相同真挚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首尾呼应,说明了为什么会对两位母亲拥有不变的情怀,使文章浑然一体。其实,选这篇课文来上公开课是有难度的,一是课文表达的情感比较深沉,又因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的不同,尽管是六年级了,但他们对失去母亲和离开祖国这种情感体验没有,所以这种情感的激发是有难度的;二是根据我们班的实际情况而言,难度太大,主要是因为学生情感不够丰富,但我还是愿意挑战一下。于是,我将本节公开课定位为扎扎实实教语文,并始终贯穿了课堂的始末。  

首先,制定扎实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目标不扎实,那么教学的手段再新颖,也仅仅是皇帝的新装——没有任何的价值。认识与技能目标: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注意 “挚”“频”“斑”“朦”的写法;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生字词,一部分词语能运用;注意积累语言。情感与态度目标: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亲身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学生对作者的情感体验。  

其次,课堂展示的过程扎实。《怀念母亲》的课堂展示,过程简洁,条理清楚,先从背诵古诗《游子吟》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指导生字新词的正确拼读、“挚”“频”“斑”“朦”的书写,让学生当场书写难写的字并进行指导。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引出第一自然段,顺势而导学习体会“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接着研读第二自然段,找出关键的词句,理解作者对亲身母亲的情感。因为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学生缺乏现实体验,所以找出句子后穿插安排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为什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为什么失去了母亲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为什么作者要抱终天之恨”之类的问题,反复的去感悟作者对于自己母亲的情感,在最恰当的时候出示了课外补充材料《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在学生感悟后又回到文本,进行朗读。由于学生理解了文本,所以朗读的时候就不是无根之木,学生的回答自然是水到渠成。  

最后,扎实养成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著名语言学家 吕叔湘 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初读的过程中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在精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虽然是老生常谈,至少还是有它存在的道理,黑格尔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在书写时,重视学生的书写习惯。在说话时,重视学生说话的良好习惯。  

因为语文本身赋予我们太多的美,所以语文教学注定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首先,自身情感饱满,但对学生情感基调的铺垫和把握不够;其次,时间的把握不够,最后一个推荐课外书的环节来不及上了。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扎扎实实打基础,简简单单教语文”。语文课的性质是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是简洁丰满,有实效。要让语文课堂的40分钟更有效,我还应该下更多的功夫。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