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课真正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
今天上午五年级有一节科学课,课前备课时,我打开科学书本一看——《蚯蚓的选择》,不好,蚯蚓没安排学生去准备!此时学生正在上课,再临时叫学生准备已经来不及了,因为第二节课就要上了。怎么办?看看不用蚯蚓行不行,我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于是我仔细的看了看这节课的内容,发现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一、蚯蚓与环境;二、其他动物与环境。主要是通过对蚯蚓的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证明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让学生体会到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蚯蚓同学们不都很熟悉吗?它生活的环境大部分同学也都很清楚——潮湿、黑暗,不用蚯蚓这堂课完全能够上下来。我为自己开脱!
难道这节课仅仅就是告诉学生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吗?这样上下来这节还是科学课吗?这节课真正要让学生学到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又不断在我脑中浮现。
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教材和参考教学用书,我发现原先所定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提高用实验验证猜想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后者还是本课的重难点。
不用蚯蚓还行吗?实验怎么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二节科学课,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去准备蚯蚓,每组不得少于10条。同学们听后兴高采烈地跑出教室。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但我为自己庆幸,为自己没有上毫无准备的课而庆幸!
难道这节课仅仅就是告诉学生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黑暗的环境里吗?这样上下来这节还是科学课吗?这节课真正要让学生学到的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又不断在我脑中浮现。
通过进一步的阅读教材和参考教学用书,我发现原先所定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这节课的目标之一,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提高用实验验证猜想的意识和能力,而且后者还是本课的重难点。
不用蚯蚓还行吗?实验怎么做?学生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
第二节科学课,我对同学们说,这节课以小组为单位去准备蚯蚓,每组不得少于10条。同学们听后兴高采烈地跑出教室。
这节课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但我为自己庆幸,为自己没有上毫无准备的课而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