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探究文本,让语文精读课的翅膀丰满起来

作者:吴伟芳 文章来源:遂昌三中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5-07 字体:

  这次初中语文八年级教研活动的主题是:“交流思考精读课如何‘让学生踩在经典语言的基石上,穿越人类文化场,攀登哲人思想高度,培养能思考会表达的芦苇’,探索提高精读课教学效度策略。”  

  我觉得这句话挺深奥的,我想这应该是唐老师给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出的一个思考题。 “踩在经典语言的基石上”是基础,就教师、学生和目前的情况来说主要指的是教材的精读课文中。“文化场”指的是人的文化修养所构成的共同文化氛围。“能思考会表达的芦苇”,这个比喻最早出现在法国作家帕斯卡尔的《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他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芦苇,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人是脆弱的,好比一株芦苇;同时人又是强大的,人之为人,最闪光之处在于思考,人类的思考使弱小的人变得强大了。帕斯卡尔的话表达的是一种辩证的思考,同时也是对人类思维的一种赞扬和推崇。  

  再回过头看这句话,“踩”是基础,“穿越”是过程,“攀登、培养”是目的。精读课的要求也就很明了了。  

  要培养能思考会表达的芦苇,那我们自己首先应该是一根能思考会表达的芦苇。要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思考引领学生的思考。要提高精读课的效度,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既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关键的环节。  

  前段时间听了唐老师的一堂《猫》印象深刻,对文本的解读确实是到位,还有3月份周素梅老师的那堂《谈生命》,也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这样的课,踩在经典语言上,触摸到文人的思想,引发学生不断的思考,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延伸得较远。我们心里都清楚,现在的语文课,再也不是过去的单纯的理解课文写了什么,而是要明白课文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  

  解读文本首先要细读文本,对文本的研究不能脱离文本,应该是对文本的细心研读,要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了解文本的时代背景。这是一个费时费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比如说我去年上的杨绛的《老王》这课,我用了三种设计上了三堂公开课,三种设计也是随着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而改变的。印象深刻的有这样一个细节的揣摩: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钱钟书)不知怎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她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本文一个主题是体现杨绛的善良,我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也很细心,“不敢”这个词也被我注意到了,这不正体现了作者的善良吗?而且在初二一个班上课时也有学生找到这个词语并提到了这层含义,我还好好表扬了这位学生。唐老师和陈莉老师听了以后就“不敢”这个词向我提出了疑义:这个地方真的是作者考虑到老王踩不动而不坐三轮吗?要知道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知识分子是臭老九,她敢坐车骑在人民的头上吗?她是真的不敢呀。”后来我查了好多文化大革命的资料,也细细阅读了杨绛的《干校六记》、《洗澡》等作品,才明白的确是这样。这时我觉得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那样的肤浅,甚至还有偏颇。我真的有些不安,解读文本不容易呀。我自己解读不到位,又怎么能引导学生去感受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年代下的人的思想与情怀呢?  

  解读文本还要尊重文本,解读要准确,在尊重文本前提下理解文本,即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主观臆测。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重墨表述,“多元解读”这一重要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程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漠视甚至曲解,导致语文教学走向另一个极端,走进一个个误区。曾经听说一个小学老师上《三打白骨精》,因为白骨精抓到唐僧后请母亲吃唐僧肉,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的结果是白骨精有孝心值得学习。这样的文本解读没有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上,肯定是错误的。这次 吴巧波 老师上的《春酒》,文本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思乡是一大主旨,表现人情美或民风美也是主旨,我个人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切入,一定要放在民俗这个大背景下,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特别注重民俗的国家,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许正是这些民俗像粘合剂一样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才得以表现出来,这样的童年生活自然是让人怀念的。那么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把这个内容深进去?作者有思乡情节,有对那种温馨美好的人情美的童年的怀念,但是,对家乡的怀念可以回来啊,为什么琦君到死了还是没有回来?就算回来,是否还是当年的琦君呢?这里有作为一个文化边缘人的辛酸,也有物是人非的感慨。在文本多元解读的情况下,还是应该抓住最主心骨的东西。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