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我的一堂数学课
四月份是我们学校的教研月,我打破了自己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精心设计了《节日礼物》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了形象直观、精美实用的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促进了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很好地渗透了我们教研月的活动主题:“关注目标,实施有效教学”。纵观整堂课的教学,感触颇深。
首先,创设了贴近学生生活的现实情境。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只有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引入新课后,设计了从低到高的位置观察礼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为这节课学习作了铺垫。学生根据观察点位置的高低,想象观察对象形状的变化,判断观察位置与变化图的对应关系。在学习由远到近看景物时,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从远到近观察黑板模拟这一情境后, 再观察从远到近拍摄的照片,为学生学习新课搭建了平台。通过观察判断画面中观察者从远近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所对应的范围。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其次,教学设计突出体现了学科整合这一新课程理念。课的开始,结合第七册语文课上学到的《井底之蛙》,青蛙坐在井底,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到了井口,才知道天原来有这么大。这一故事引入,让学生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不同的形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的最后,选择了《题西林壁》这首诗来做结尾,这首诗正合本课的主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是苏轼游庐山的亲身体验,所写的就是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看到的范围各不相同。这一结尾让学生体验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不是独立存在的。
第三,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发展人的主体性。基于此,本课以观察桌子上的礼物,黑板,看守人的小屋,进而画出观察到的范围展开教学,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自主意识,从而主动的探究新知。
第四,注重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需要展开观察、想象、推理等思维活动才能完成,所以对学生具有挑战性。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学生的想象力、空间观念、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和提升。为学生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一方面运用了学生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来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又创设了对学生现有水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实质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