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二)
“众里寻他千百度”——“死穴”剖析
1、为“情”而“情”
情感的点拨,情感的共鸣必须要有共同的体验。在学生没有体验,没有想象,没有形象,没有情感,没有感悟,没有运用的情况下,突然之间要让学生有感觉,有共鸣,那是不可能的,因为那是为了“情”而“情”,很牵强,极不自然。我想:如果我们联系实际,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入手,在有形象的基础上来理解“饱受风霜”,比如生活中看到过饱经风霜的脸吗?能说说吗?在有了感性的基础上注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领悟,自己的情感,那是自然而然的自我抒发,是性情之举呀!
2、“情”成了累赘
“情”是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有它,我们才会有感动,才会有刻骨铭心,才会有向前的动力,才会憧憬美好的未来,并努力实现。然而当“情”成了累赘,这是一种多大的遗憾呀!当我们与孩子们共同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时,不能脑子老是想着:可以让孩子们有进一步的认知了,可以渲染氛围了。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岂不大煞风景,多此一举?就象《月光曲》的教学,本来孩子们通过对文字地斟酌、朗读之后,有自己的想象,可以自己体会到曲子当中的意境,但却被活生生地打断,硬邦邦地将情感渗入,这样,“情”岂不成了累赘?毫无生趣。那么该如何导“情”,入“情”,让“情”真正地有感而发呢?希望以下“探究所得”,能引发你的点滴思考。
追寻“灯火阑珊处”——探寻所得
1、“情”之有效——回到生命的源头
感性是一个不断还原的过程,从语言回到生活,从语言回到生命。要将学生的情感有效激发也在“还原”两字上。作为生活、生命符号的语言,你在学习它、掌握它、顺应它、同化它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一个还原的过程。你的“还原”越真切、越生动、越细致、越深入,那么你的语文学习就能进入积极的状态,情感的共鸣也就水到渠成了。
记忆尤深的是 张祖庆 老师执教的《我盼春天的荠菜》中对学生情感的激发:通过对词语的感知、触摸,对“我”的心灵对话,在说到“羊儿回家了,鸟儿回家了,所有的小动物都回家了,惟独我没有回家,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我不敢回家,因为我害怕看到母亲忧愁的眼睛。”时,请学生写写当时“我”会想些什么,进行一次告白。记得很清楚孩子起来说得泣不成声“妈妈,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我担心地主会上门找麻烦;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不想让你看到我湿漉漉的样子,替我担心;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我把鞋子丢了,你用了将近一年的积蓄替我买的鞋子,在我掉入河中时丢了。妈妈,对不起,我又让你操心了,又要让你受罪了!”多强的情感抒发,多震撼人的心灵告白!我想:这就是“情到深处方恨少”,这就是对生命的感性还原,这就是情的有效性。
2、“情”之有度——活在文本中
语文是主客融合,主体要进入客体,不能做个理性的旁观者,,而要成为感性的当事人,进入文本中,去感受、体验语言带给我们的那份情怀。那么该如何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入文本,活在文本之中呢?我觉得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将平面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如《草船借箭》,要让诸葛亮笑盈盈地从文章中走出来,走到孩子面前,走进孩子心中,我们就得抓住诸葛亮的“笑”,从文本中去寻找,从文本中去感受。另一方面,点拨孩子转换对话视角,穿越时空,将自己带入其中,与诸葛亮促膝畅谈,这样我们才能情景交融,孩子们自然能“情”之有度。
3、“情”之有方——和谐共进
我一直都觉得学生、文本就是一个世界,准确地说,教师安排设计只是为了显现这个世界,而不是人为地支配、改造这个世界。课堂处处有教师,但看不见教师人为的痕迹,看到的只有教师的教育对象——学生生命的飞跃,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自我反思,只有在不断地努力、汲取、实践、反省中才会有在讲台上一站,一个表情,一个手势,便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黑板上的每一个字,随口而出的每一句话,糅合着师生之间的精神互动——这就是“情”之有方。
感性语文是激发生命活力的语文,它视情感是其中的催化剂,是一种独特的生命现象,学生与文本、教师的情感共鸣是释放生命潜能,展现生命活力的过程。正是情感让语文回到了生命的源头;正是情感,给语文注入了“日出江花红生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大千气象,真是怎一个“情”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