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感想(一)
什么是感性语文?一直以来,笔者都在思考着,也在语文课堂中实践着,反思着,斟酌着,积累着——感性语文它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语文本身的内容就是感性的,诚如“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是语文,语文是牵手的一瞬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语文,语文是气节里执著的肯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语文,语文是艰难跋涉中的一声慨叹。是的,语文本身的内容就是一种诗性的光辉,一种浪漫的情怀,一种抒写追求,寄托追求,实现生命的感性存在。其次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感性时期,形象观照长于抽象演绎,情感体验胜于理性把握,直觉顿悟优于逻辑分析。因此情感投入在语文教学中成了催化剂,催化出学生对文本中包含着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沉入其中,徜徉其中,陶醉其中,进而能够举一反三,将这份情怀流于朗读,使朗读绘声绘色;渗于习作,使文章注入自己的灵魂;融入生活,使生活富有诗意。但是对于情的把握,我们也会走入误区,为“情”而“情”,过于“滥情”,重视表面效果,漠视内在效果,使“情”显得苍白无力,多此一举,真为之扼腕叹息。
“乱花渐欲迷吾眼”——现状点击
[课例1]:苍白无力
在《我的伯父 鲁迅 先生》中,进行词语“饱经风霜”的理解的一个片段;
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
生1:“从字面上看就是吹了很多风,吃了很多霜。”
师:“是吗?霜能吃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2:“应该是吃了很多苦头。”
老师点点头,觉得还不够满意,继续问:“谁查过字典?谁还有更准确的解释?”
生3自信地说:“饱经风霜是指一个人经历了许多艰辛和磨难。”接着老师动情地引导:“一个经历了无数艰难,无数磨难的车夫,虽然很努力地工作,很努力地战胜磨难,只是想过上安定的日子,但是他却永远在不断的接受磨难的打击,没有过上一天的好日子,这究竟是为什么?为什么?”结果,学生只是呆呆地坐着,面无表情。这时我觉得此时的情感投入是那样得苍白无力。
[课例2]:多此一举
在《月光曲》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兄妹俩陶醉于贝多芬的钢琴曲中所联想到的内容,画一画“海天相接、一轮明月、波涛汹涌的大海”,再让学生进行质疑:如何把这一段的意境从朗读中表达出来?继而围绕该问题展开讨论,你一言,我一语,气氛活跃。就在学生说得兴致勃勃时,教师做了安静的动作,接着说:“刚刚,我在你们的身边,听你们说得很好,是的,贝多芬太神了,一首乐曲能带着我们遨游于‘海上共明月’;一首乐曲能让我们体会到大海的情怀,明月的清澈;一首乐曲让我们心潮澎湃。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接着教室里响起了《月光曲》,而学生只是睁着茫然的眼睛茫然地听着。
其实,为了能让学生入情入境,我们都花了不少时间,但为什么会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