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服
也不知该用什么题目作为听课的感受,就以本人在评课时的主题“佩服”,作为参加这次活动的感受吧!
这次是“浙江绿谷名师”,“金华教坛新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因为安排的关系,我和学校的其他九名教师只听了金华三位“教坛新秀”展示的三节精彩的语文课。为什么说是“佩服”,从相貌上看,三位教师的年龄并不大,也许比本人只虚长几岁,但他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水平之高,以及在他们课堂引导下,学生课堂生成之精彩,着实叫人感叹。下面是本人在谈谢旭琴老师执教的《忆江南》一课时的大致内容,权作交流。
我是怀着敬畏之心听完这堂课的,课堂美如诗如画,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有语文味的语文课。现在我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站在这里,因为这是生平第一次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谈论一位优秀老师的课堂,作为晚辈,敬佩之心再次生起。
首先,敬佩实验小学孩子的语文素养。《忆江南》是四年级下半学期的开篇之作。诗人白居易回到故里,想起曾让他留恋和牵魂的江南,挥墨写下《忆江南》,共三篇,课文编排的是第一篇。“江南好,风景就曾谙。”“能不忆江南?”道不尽白居易无限情思,和对江南的赞美之情;“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诵不完对江南美景的赞美之情和热爱之心。这样的文章,要深入,对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是有一定难度的,可孩子却能在课堂演绎得如此精彩,着实令人佩服。如,在多媒体展示白居易生平资料后,教师问及“忆江南,回忆的仅仅是景吗?”学生的回答令人震惊“是事”、“是人”、“是情”,令人感动。我们还可以将目光转向课堂谈话,欣赏江南美景时,画面上都打出了许多经典的描写江南的诗句,305班的孩子,有滋有味地随着音乐吟诵起来,那是发自内心的吟诵啊!也许,这就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源于孩子们平日的积累。而这样的积累,源于实验小学阅读氛围的营造,这就是有益于孩子终身发展的东西吧!
精彩的生成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课堂上谢老师的积极引导。我想从这几点表达我的佩服之心。
佩服教师的语言,一名优秀的教师,特别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位语言丰富的教师。这是教师文学功底的展示,是对孩子无形的感染,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将自己的语言锤炼成“语文”,那我们就不愁孩子的语文素养提不上去,也不愁我们的孩子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
佩服课堂设计。以“无痕”贯穿教学,“无痕”理解古诗,“无痕”激发学生情感,“无痕”展示课堂亮点,达到高潮。大家都知道,古诗教学是有规律的,读通,做到字正腔圆;读懂,借助各种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读透,和文本交流,和“诗人”交流,激发情感,展现个性化阅读。而在平日的课堂教学中,这些往往都是程序化的,缺失古诗的魅力。但在这个课堂中,我们没有看到模式化的痕迹,而是很巧妙的展现出来。在本诗的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教学中,老师问:“如果给你一支画笔,你会画些什么景物?”而后又问“你就是晚年重游江南的白居易,你会怎么诵读?”做到了在“无痕”中理解古诗,在“无痕”中指导朗读,深入情感。
佩服课堂设计的“诗画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古代,诗和画就是相结合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诗句,有人会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遗憾美。在这堂课中,却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景物。教师寥寥几笔,勾画出了江南美景。并让孩子想象还能看见些什么,为黑板上的简笔画添上几笔,这样“水到渠成”的理解,就成了一大亮点。
佩服对孩子探究的培养。我们可以在课堂中看看教师有多少次大胆地放手。在读了三、四之后,让孩子们找找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找找“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有什么共同之处;课文延伸时,再让孩子找找三首忆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比较诗词;理解对仗;明白“忆江南”这一词牌所特有的格律,这些都是课堂上的难点,佩服教师在这样难点上的大胆放手,张弛有度的把握,也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佩服读的多样性。课堂中时而高亢,时而低吟,时而默读沉思,时而作画想象。佩服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中我们在提高孩子的语文知识积累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孩子读书的方法。也许这堂课后,孩子们都知道了,题目中的那个符号①,不是表示第一首,而是注释的提示,学习诗文可以借助注释理解古诗;还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丰富古诗的内涵等等。
以上是本人的一家之言,肯定还有不成熟的地方,肯定还有许多点没有提到。还望各位前辈多多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