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最忆是杭州(外二篇)

作者:雷永恒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4-07 字体: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读师范后的第一个暑假(1984年),有幸参加了浙江省少数民族中学生夏令营,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杭州,并且在杭州整整呆了8天,作为一个农家孩子,不用花钱,能参加这项高级别的科技活动,实在是太有幸了,期间还参观过杭州的一些企业,如:电视机厂,杭丝联等,杭丝联就在拱宸桥附近。时过境迁,素不知那座不起眼的老桥,今天与王崧舟打造“运河文化”却牵扯得那么紧密。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说得太绝了。与杭州再次亲密接触是1992年,我有幸参加了由省教育厅举办的浙江省首期小学语文教坛新秀研讨班学习,时间达4个月,后来该班被誉为浙江小学语文界的“黄埔军校”,在40人中,先后有吉春亚、王红、葛银铨、 魏丽 君等近十人被评为特级教师。学习期间,听课60多节,几乎囊括了在杭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教育界的专家朱作仁、杨一青、汪潮、杨惠棠、沈大安、周一贯、钱正权、张化万、王燕骅、程玲……以及上海小学语文界被誉为四大金刚中的左友仁、贾志敏、徐鹄等,或讲座或上课,省教育厅丁可也副厅长亲自授课。从重视程度讲,无不倾注着省教育厅对小学语文的期望。学习期间,我也收获颇丰,除与浙江教育学院在校生一同竞赛获书法一等奖之外,还获得该班的优秀学员及结业论文唯一的一等奖。  

  后几年,数十次去过杭州,城市更大更美了,但我对杭州的认识除了那八十年代杭丝联附近的拱宸桥外,是那在教育学院及学军小学研讨班的四个月,有缘啊,今天我们学校又与拱宸桥小学攀上了亲。  

  回遂昌后,我在1993年被评为市教坛新秀,次年便加入了遂昌实验小学这一大家庭。回想起来,是杭州给了我提升的起点,后来,潘利军、范显庆、吴问奇、鲍宗武、刘跃良等也都读过该研讨班,只不过学习的时间不再有那么长,恐怕也没有那么多的好老师来给他们授课了。

  与名师对话  

  这次去拱宸桥小学仅有一天的时间,却遇上了大好的时机,4月3日上午,王崧舟工作室正好有个活动,由许珂老师执教《花的勇气》,之后的时间王崧舟亲自参加的研讨活动,我们同去的陈杏生、鲍宗武、雷新平、刘跃良当了半天工作室学员。  

  《花的勇气》作者是冯骥才,课文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的遗憾,再到看到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到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寄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  

  引领者许珂几年前曾到我们学校执教《四个太阳》,我几乎没什么印象了,这次作为副校长兼左岸校区校长,上课的目的是为4月份将在杭州举行浙派名师展示活动的一次准备。课上得倒也不怎么样,记忆深刻的是课后的研讨。  

  因为这次活动要进行录像,并上传到浙江教育资源网,评课活动在略带严肃的气氛中展开,由王崧舟工作室付世玉老师主持,然后工作室学员点评,先发言的是来自福建泉州第二实验小学的黄剑峰(08年获福建省作文教学观摩一等奖及最佳现场教学奖获得者)认为赏读的几处都围绕“拨地而起”展开,设计有创意,同时认为仿写设计能引领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起到良好的作用。来自辽宁实验学校宋斌(全国2008年作文教学大赛二等奖,辽宁省阅读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认为 许 老师能尊重文本线索,巧妙借助阅读提示,借助板书,进行归纳教学,语文意识强,利用文本之外与文本进行比以及练笔特别有效。杭州外国语实验学校的周静谈了略读课文的一些上法……工作室的学员一个接一个毫无保留的评着, 王崧舟 老师认真的倾听,做着笔记,不时插几句。这时,付世玉请遂昌县实验小学也派一代表发言时,成了这次研讨的一个亮点。  

  当鲍宗武认为在解读文本 “草下藏花”作者的情感不是遗憾时, 王崧舟 老师眼中放射出惊喜的光芒,不待鲍宗武讲完,大发兴致地插起话来,上课的过程中情感线索出现问题是编者的概括——课前导语出现了问题,情感线索应该是“失望——惊奇——遗憾——惊喜”;而且认为许珂文本的主旨解读是正确的,是生命,是勇气,而不是滑向道德的勇敢,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不要去回避“冷风冷语”。其实植物对生命是没有意识的,自然而然的,生命是作者赋予它的,也是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最后王崧舟说,上课的成功与否,出发点或最后的指向要看孩子“注意力”,它既是学习成功的第一道门坎,也是最后的一道门坎,只有好的注意力,才会有记忆、思维、想象和情感的体验,老师创设陌生化的效果——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注意力,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略读课比精读课更难上,静的时间会多一些,也给创造陌生化效果显示的空间更少,给仅有陌生化效果显示的时间更少,更讲究设计。  

  讲到“陌生化”,想起上月底去柘岱口参加小学语文中心组活动中,我在给袁春琴老师评课时讲,一堂好课,尤其是公开课,在设计时要给人一亮的东西,但不能给人看出设计的痕迹,当时我实在找不到用一个什么词来表达,这次听了王崧舟的点评,我想应该是“陌生化”。  

  之后王崧舟告诉我们,来他工作室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基本上是获省赛课一等奖以上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有自己工作室的特级教师呢!  

  王崧舟与拱宸桥小学品牌建设  

  2001年王崧舟作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首位引进人才,任拱宸桥小学校长。无论说为了事业还是为了自己立足杭州,王崧舟不是等闲之辈,他非常有品牌头脑的,竟然把“京杭运河”这副牌最大化操作。“一位好的校长就是一所好的学校”,王崧舟校长和他所领导的杭州拱宸桥小学无疑已成为国内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品牌校长”和“品牌学校”。杭州市有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拨出专用经费,在拱宸桥小学设置了一个“王崧舟工作室”,称之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以校长个人名义设置工作室,这在全国似乎还不多见。由此,“王崧舟工作室”本身也成了一个品牌。全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慕名前往学校参观、学习或到工作室进修的小学校长、教师以及教育科研工作者络绎不绝。这样,拱宸桥小学所特有的学校、校长、工作室“一校三品牌”,就构成了人们对拱宸桥小学的“全部体验”。那么,拱宸桥小学的品牌建设,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拱宸桥——历史给学校带来的知名度  

  拱宸桥位于古京杭大运河的南端,历史十分悠久。拱宸桥小学始建于1910年,前身为“拱北学堂”,原址位于拱宸桥东丽水路,亦是一所“百年老校”。因为这一历史渊源,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桥因河而知名、校因桥而得名。  

  值得注意的是,近百年来,拱宸桥小学几经迁徙和改建,不仅丰富的历史资料“片纸不留”、历史遗迹“荡然无存”,而且连校名都已经同拱宸桥毫不搭界,拱宸桥只是拱宸桥小学的一个符号而已。加上拱宸桥小学现在所在的拱北地区,是杭州市经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教师素质、生源素质和教学质量都曾一度比较差。因此,悠久的历史,并没有给学校的发展留下太多的遗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拱宸桥小学只是知“名”而并不闻名、只是有“名”而并无美名。  

  然而,聪明的拱宸桥小学人深知“知名度”是“美誉度”、“认可度”的基础,是打造学校品牌的必要条件。他们从来没有小视“拱宸桥”这一特定的历史地理名称和悠久的“运河文明”给学校带来的“知名度”。因此,不管学校怎样搬迁改建,他们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使用“拱宸桥小学”这一校名。按王崧舟校长的话来说,她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却是有钱也买不来的无形的资产,岂可轻易舍去。看来,王崧舟校长是很有品牌头脑的,他非常重视打“运河牌”。除了建立“运河文化少年研究室”,开设《运河文化》校本课程之外,还经常举行与“河”和“桥”相关的各类活动,甚至干脆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搬到古老的拱宸桥上去,并通过电视等多种媒体向社会广泛传播,以此造成品牌的轰动效应,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  

  王崧舟——人格魅力为学校创造的美誉度  

  “美誉度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认知和喜好程度”。现在人们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显然,品牌是需要“包装”和“宣传”的。但“包装”、“宣传”的基础是酒的品质——“香”,劣质酒再怎么样“吹”也是“吹”不出品牌来的,至少光靠“吹”是远远不够的。王崧舟校长很懂得这一道理。他非常重视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并且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王崧舟校长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颇有研究,也颇多偏爱,他把儒家的“仁者爱人”与佛教的“普渡众生”糅合在一起,别开生面地提出了一个十分醒目、蕴意深远的办学理念:“教育当以慈悲为怀”,他说,“慈”就是让学生体验幸福和快乐,“悲”就是助学生远离痛苦和烦恼,“慈心”和“悲心”是一种更博大、更绵长、更具有民族文化气韵的“爱心”,真可谓一出手就不同凡响!此外,王崧舟校长还在“新成功教育”、“诗意语文”、校本研修、经典诵读、课程开发、队伍建设、小班化教学、学校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独特的见解和建树,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拱宸桥小学品牌的品质。王崧舟校长通过各种方式或渠道(媒体、出版物、音像制品、外出讲学、接待来访)尤其是“王崧舟工作室”这一平台,广泛地宣扬传播拱宸桥小学的办学成果,赢得了社会的赞誉,为学校创造了很高的品牌“美誉度”。  

  匆匆写下此文,权当在拱宸桥小学一天的感受。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