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中的受益
我在前不久执教《生命 生命》最后一课时时,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生1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要对自己负责,不能虚度光阴。”
生2说:“我知道香瓜子苗的顽强,这让我想到无论碰到任何困难,都要坚持下去,不管结果如何,至少我努力过。”
生3说:“我知道每个人都要热爱自己的生命,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以上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说得都挺好的。)
突然,学生4站起来说:“我跟他们的想法不同,因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无比的珍贵,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先保护自己。”
听了生4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遇到危险时是否见义勇为。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也是讨论交流的良好机会。接着,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我知道你们现在有了更深层的想法,请你们有秩序地说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我觉得生命确实可贵,但是见死不救似乎并不是我们该有的作风。”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可是有些情况凭我们小孩子根本做不了什么,甚至于还会让我们白白丧命。拿赖宁来说吧,只身进入火海救火固然英勇,但想一想:他一个人能救得了那么大的火吗?难道就没有更好的方法了吗?”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非也,只要是一个人,一个热爱自然,喜欢山河的人都会扑入火海救火,或许会回不来,但是他也创造了永恒,就像那些革命烈士一般‘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又有一生说:“我觉得生命真得很宝贵,不论遇到任何危险,我们应该机智的选择方法,既能解救他人,又能保全自己——这才最好的方法。当然要有这样的机智,我们就要不断的读书,不断的锻炼自己!”(看,都给我做总结了。)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在课后去思考:怎样才能好好地使用生命?请同学在课后再好好研究和讨论。
[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之一,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我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我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我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何谓好好使用生命?从他们热烈地辩解中,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之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只要学生不违反人性,他的回答,我们都应给予肯定。对学生的见解不再是以教师一言定论,而是建立了生生、师生等交互网式的交流,还可以在交流空间上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精彩蕴藏在与学生地动态交流中,真是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