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数学课中的语文味

作者:钟容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3-30 字体:

数学课中的语文味  

数学味,数学课上要有数学味,这对于数学学科的教学非常重要。然而在上学期的有关“因数、倍数”这堂课中我却很浓重的感受到了数学课上的语文味,而且这股语文味来的是如此热烈和跳跃。  

大家都知道因数这个概念不像自然数或其他的概念一样是单独存在的,也就是说:单单一个数,如7你可以认为是自然数、个位数或是整数什么的,但是7不能认为是因数,“ 7 它必须说成是谁的因数。对于这样一个概念,孩子们接受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和抽象的,因此也很容易犯错,我想这时候让他们纯粹的死记硬背是没有作用的,怎么办呢?为了帮助孩子们理解和记忆,我把这个数学知识点的教学添加了一定的语文味,我是这么说的:因数就好像是女儿,麻帅婷是女儿,同学们觉得老师刚才说的这句话,你有意见吗?这么一问,大家都有话要说了,麻帅婷是谁的女儿啊? “老师这句话不完整”“……”,在孩子们思维跳动的最高点,我及时总结:对了,麻帅婷是她爸爸的女儿,她可不是我蓝老师的女儿哦,我们数学当中的这个“因数”也一样,也要说清它是什么数的因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覆盖了整个教室,如此一来对于因数的概念教学就水到渠成,手到擒来了。语文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起到了顺水推舟的良效。  

第九册数学书本练习二中第一题是这样的,15的因数有哪些?15是哪些数的倍数?本想着平时的课堂教学自己已经是非常耐心细致,层层落实了,像这么一个问题应该是很简单的,结果作业一反馈发现孩子们错误率高得让人吃惊,于是我就想既然这样的问题按照数学教学方法落实的不行,不如向语文味寻求帮助吧。于是略加思索,我是这么说了:大家还记得刚才老师举的爸爸和女儿的例子吗?我再举一个,小李的爸爸是老李,对于这个意思你还可以怎么说?孩子们都很踊跃,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识问题么,老李的女儿是小李,有的说老李的儿子是小李”[我不禁感叹:在语文逻辑上这些小鬼的思维还是蛮严谨的!],有了这层语文味做铺垫,我心中已经肯定我预期的目标一定能完成,于是我出示A×BC,甲÷乙=丙,(ABC和甲、乙、丙均为整数且不等于0),谁来说说从第一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关系?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兴趣十分的浓,积极思考后第一位孩子张口就说“AB都是C的因数,从课堂实况中看孩子们都非常赞同他的回答,我趁热打铁继续发问:这个关系还可以怎么说?,问毕,小手如林,“CAB的倍数第一题两个问题其实是一样的如此一来,我和孩子们都会心的笑了,心有灵犀的感觉不就是这样吗?语文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