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尴尬后的从容

作者:吴巧兰 文章来源:大柘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9-03-25 字体:

  这是一堂语文课,有了充足的预设,我信心满满地走进教室,与孩子们共同学习《夜莺的歌声》,当提及军官说得一句话:“蠢东西!”时,我趁机问:“真正蠢的是谁呢?为什么你会这么说?”  

生1:“真正蠢的是德国军官,因为自己被小男孩骂成野兽还不知道,真是蠢!”  

生2:“真正蠢的是德国军官,因为军官根本听不懂孩子的话。”  

生3:“真正蠢的是德国军官,因为军官被小男孩耍了,还不自知。”  

我心中好乐,孩子们正一步一步走进文本,走进小男孩。于是让孩子们自主地读课文,画画小男孩的语言、动作,想一想:小男孩是个怎样的孩子?交流时,同学们争先恐后:  

生1:“机智聪明,凭自己一个人将德国鬼子引进游击队的包围圈。”  

生2:“临危不惧,面对杀气腾腾的敌人一点儿也不慌张。”   

生3:“狡猾,能骗过那么多的德国鬼子。”  

有了这个见解,接着有了许多另类的说法:“骗子!”“诡计多端!”“使诈!”  

……  

  真的,刚开始时,我惊愕的无所适从,随着学生们的哄堂大笑,我面红耳赤,无法给予适度的评价,思维也暂时短——真的好尴尬。课后,我认真琢磨——这个片段不也给我上了一课吗?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学生的“独特看法”:它不是一两次教学设计和教师牵强附会的“作态”,往往是突击性的,是孩子独特个性的一种自然张扬和释放。这种个性的养成需要一种氛围,需要长期的综合施治和持续作用,甚至需要一种文化底蕴和社会环境。因此,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课堂中笑容多一点,话语柔和点儿,能够包容孩子们的奇谈怪论或奇思异想(允许的话可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的见解经过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的细读,与文本的研讨,在文本中找到支持自己看法的理由,找到自己看法与文本相对的证据,进而感受到自己在用字方面要严谨)。我想:只要我们能做到,课堂中的学生将不再屏息凝视的听课,唯唯诺诺的作答,循规蹈矩的思考,不再是个假作深沉的“小大人”,一个个红扑扑的脸蛋上写满了真情和自信,甚至爆发出一些“石破天惊”的独特看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