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都是为明天的教师和医生
时下流传着老师特别会批评学生,甚至对孩子发火,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心里容不下孩子的顽皮、大声讲话、成绩不好,总之容不下孩子的“毛病”(其实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哪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个教师不恨铁不成钢)。但是这一件事对于老师来说,值得注意的事。
我觉得医生在这方面值得我们老师学习,医生面对生病之人,从未见过他们说:“你怎么又生病了!讨厌!回家告诉你的父母,让他们来一趟,说说你为什么生病?”对于昨天来看病的人,今天又来的,没有一个医生会说:“昨天不是来过了吗?怎么今天还来呢?”面对癌症病人,没有一个医生会说,你犯下天大的错误…… (感同身受,病人越是多来钱就越多,老师则不以为然,学困生越多越痛苦)
老师面对有小毛病的孩子,我认为应该向医生学习,研究研究孩子,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出现一系列错误,然后想一些方法去改变,一次不能改变,还会有第二次,第二次不行还有第三次,第一百次不行,还有第一百零一次呢……有了这种引领孩子成长的心理,才是最重要的。
当下,我们老师对孩子的研究的确少了,甚至根本不研究。人们都知道医生越老越值钱,没有人承认老师越老越值钱的。本来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值钱的老教师有,比如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就非常值钱。原因非常简单,就是于老师爱孩子,他一谈起孩子与许多老教师不一样。
我们可以清醒的认识医生与教师,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在一次偶然的聊天之中,一个医生与我说了一个笑话,幽默之中,深含意味,却让我更多地想到了教师:
有个大夫,从来没有治愈过一个病人,他的朋友指责他:“难道你不知道怎样治病吗?”
“你错了,我的朋友。”这位医生回答道,“我非常了解我的技术,我完全按照医学教科书治疗病人,该受指责的不是我而是病人,因为他们从来不按照我的书来发病。”
笑过之后,不禁深有所思:用这个笑话来形容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竟是那么的入木三分!众所周知:医生要面对的是不同的病人,他不可能照搬他所学到的医学知识、技术进行呆板地诊治。必须根据自己的所学,针对每个病人的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地判断,拟出合理的施救方案,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否则,就书论书,就会漠视病人的实际情况,放过病症的细微差别,失之毫厘,而差之千里,也就难免治不好病人。医生如此,教师又何尝不是如此。
通过几年的一线教学与学习培训,教师的本来知识、教学技能在不断地提高,但这些都只是教师能够成为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成为好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要对自己的工作对象——学生的真切的、真实的了解和研究。只有合适于学生实际的教学,才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
对照我们的课堂,我们是否能够理直气壮地说:“我是真正地从学生出发来进行教学的呢?”
在许多时候,我们要么重复昨天的故事,用一张旧船票登上新客船;要么把别人的故事搬来,来个东施效颦,在课堂上完美地演绎着教师自身的精彩,唯独冷落了最重要的学生。当我们捧着拿来的教案时,是否想到彼学生非此学生呢?当我们滔滔不绝地讲授时,是否想到学生是否需要呢?当我们拿出一个个自以为精彩的情境时,是否考虑到这是学生切身的体会吗?当我们提出一个个自认为有效的问题时,是否想到学生会这样想吗?
直面学生,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生活,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进行教学,演绎出学生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