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学习体会
11月7日——10日,鲍宗武课感研修工作室成员一行11人赶赴绍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越语文大课堂”观摩研讨会。
鲍国潮先生以为“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地域性”,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语文特色,它总是深深扎根在大地,扎根于当地的生活之中。“越语文”形象的表达就是“站在古越大地上的语文学习”,它是对历史的与致敬。绍兴历代文化荟萃,名士辈出,“鉴湖越台名士乡”,众多的绍兴名人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人文遗产,这正是“越语文”得以可能的基础,构成了“越语文”鲜明的地域个性。
本次活动真可谓是小语盛会,小语界“明星大咖”,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活动日程安排紧凑,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版块:一、儿童与戏剧;二、越语文的前世今生;三、儿童文学在课堂;四:践行新教材;五、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态势;六、游学考察走近语文圣地。
近年来一直任教高段语文,习作教学更是重中之重,本次活动中,两位江苏省特级教师的习作课例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指点迷津。管建刚老师幽默风趣、睿智沉稳的讲座《敏感力训练——关注心灵反应》,令人印象深刻。他指出,现在的习作教学,教师从不关注儿童的内在心灵世界,太强调外部观察,忽视儿童内心感受。他指出关注心灵反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内在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2、细致地捕捉内心;3、捕捉刹那的内心。并特别强调:真情实感≠真实情况。学生要敢于表达,敢于说出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管老师“吃毛毛虫”的小游戏给学生创造了有趣好玩的习作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学生更容易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于是习作交流环节不再是单纯的习作讲评,而更像是情感体验的分享。
生动的课堂总是令人回味,管老师的课让我回想起两年前的一堂以“人物描写”为主题的习作训练课。当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吃饭”两个字,请同学们自由发挥想象,通过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来编写故事,把这个“气球”吹大。一个同学补充了人物——班里的巫某某吃饭,另一个补充了地点——在叶某某家,接二连三有同学补充:叶某某生日,同学们给他过生日,巫同学吃得狼吞虎咽,同学们涂抹蛋糕……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加上故事人物是身边的同学,故事情节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创编的,于是写作课不再是枯燥无味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出来,生机盎然的课堂灵动而美好。
无认是管老师的优秀课例,还是自己的家常习作,我最大的一点体悟便是:不要随意的拔高习作要求,习作指导不需要故弄玄虚的“高深理论”,而要引导孩子学会创设习作情境,敢于表达内心,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有感而发才是真情流露,才能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时把内心的东西补充进去,干巴巴会变成湿漉漉,枯燥的变成温暖的。
江苏特级教师吴勇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场面描写》,令人耳目一新。“场面”这个词在个人看来是生动的、热闹的,可观可感的,但在学生习作时又好似缥缈的,空洞的,有种竹篮打水的虚无感。吴老师出示了三幅图,同学们就轻轻松松地将场面的特点概括出来了:1、数量众多;2、活动变化。正因为这两个特点,要写好某一个场面就存在较高的难度,写作时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吴特借用曹雪芹《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吃饭时“笑的场面”片段,引出“场面描写”,他只用3个问题,就串出了课堂的主线,让学生体会到场面描写不可面面俱到,而重在差异列举,真可谓高屋建瓴。(三个问题:1、几个人在笑?猜测一下。2、有名有姓的写了哪几个人?3、这7个人笑得一样吗?分别怎么笑的?) 在吴特的指点下,场面描写一下子变得可触可摸可仿,抓住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重点的来描写,笔下的场面描写不再是茫茫的虚无感,变得厚实饱满,有骨有肉起来。
行进在习作教学的漫漫长路上,只能是多听多看多学习,勤学勤练勤反思,且学且完善吧,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