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老师,请尊重孩子内心的感受——“越语文”听雪野、管建刚小得
这次我们“小学语文课感提升骨干教师研修班”出发到了绍兴,参加了“越语文”的听课研讨活动。在两天半的听课中,有幸见得“会写诗的叔叔——雪野”和此前在作文教学上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冷幽默大师——管建刚”,确实是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切身感触。
请敬畏孩子的童真
雪野叔叔的课上,一开始他便请了一个看上去并不那么自信的孩子用“一片雪花”展开想象,在雪野的点拨下,一首“胆小的雪花”便有趣地呈现在了黑板上,雪野老师请那位孩子上台签上自己的大名。然而,从未获此待遇的那位男生,从位置上走到讲台,仿佛就是《掌声》中那个活脱脱的英子,低着头,胆怯、小心翼翼全都写在了脸上。因为他的发言确实精彩,台下听课的老师中突然发出了笑声,紧接着是满场的笑声,这笑声一定是赞赏,可是在那个情况下,却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就在这时,雪野老师面向台下,把食指贴近嘴唇,“嘘——”“老师们,请敬畏孩子的童真!”,话音未落,台上台下,掌声雷动。
读有意义的书,写有意思的文
此次遗憾的是并未听到管老师的作文课,但不会忘记的是他的关于“敏感力:故事力的训练系统”的讲座。
一开始,管老师就用了我们二年级出现频率很高的一幅看图写话开始了他的讲座。图大致是这样的:下雨了,小猫家里有一把雨伞,门口经过青蛙、乌龟、鸭子、公鸡四只动物,展开想象,小猫会把伞借给谁呢?我们成人的思维,一定是公鸡,因为只有他怕下雨天。记得我班里的孩子也写过这篇小文,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是这样选择的:有请四个朋友都进屋里做客的,有选择给好朋友乌龟的,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思路。当时在批改时,我自以为离谱的就批成了“重写”,只因为,我是成人的认知,我的逻辑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才是仔细观察的。我想,我的同行们,一定也与我相同。然而,管老师接下去的几句话却犹如当头一棒!
“小猫昨天刚和公鸡闹矛盾了,他不想借给他,有什么关系?”
“小猫说他最好的朋友是青蛙,他就想把雨伞给他,有什么关系?”
“抽烟有意思吗?喝酒有意思吗?女孩子逛街有意思吗?”这几个问题答案不言而喻:喜欢抽烟的人觉得有意思,讨厌抽烟的人就觉得没意思,其他亦如是。管老师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告诉我们:
1.真情实感并不等于真实情况(狼天生吃羊,可是在低年级孩子的心里,羊被吃会疼啊,所以他选择让狼吃草,哪怕最后得到的是老师的一个叉。)
2. 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哪有那么多的对与错,是与非。
3.什么叫有意义?那是公共的,主流的,理性分析的;什么叫有意思?那是个人的,情感的,不分是非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读有意义的书,写有意思的文。”
4.我们要关注儿童的心理世界,但如今的我们却只关注外在的、客观的,老师们过于强调外部观察,而忽视了儿童的内在心理。
蚍蜉即使撼不倒大树,但也不能一成不变
如今的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会观察,要善于观察,要学会写作结构,然后,我们有了标准的范文,有了很多千篇一律的习作,我们一味地在写外在的,却渐渐地,忽视了孩子的童真,忽略了孩子的“心灵之眼”。
“观察力”是什么?它并不是陈腐的指观察客观一切事实存在,也不是观察他人,如果是,那么医生、列车员、党委会书记和军队的统帅就是最优秀的作家。但是并非如此,因为作家的艺术在于观察自己。写作亦如是,最好的习作是能观察自己,听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我们都明白,快餐时代,高效经济下的成长环境,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大环境也是有其功利性存在的,我们要孩子把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的学习考试中,所以日常我们不愿舍得花大量时间让孩子写写诗,写写儿歌,于是,我们慢慢地,慢慢地,在一群孩子的陪伴中却丢失了童真。我们也不愿花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听一听他们一篇习作背后的想法,我们也不愿用手上的那支红笔给与他们最大的包容,我们都忘记了,我们要引导训练孩子最多的是:勇敢写出他们心灵世界的语言,然后我们做最好的听众。
我亦清楚,我无力改变任何人,我也无法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任何一位老师或者家长的身上,但是我听到,雪野老师课堂上的那个小男孩声音变得很响亮,看到他昂起头走下了讲台,更看到他第二次高高举起的手。听到管老师如何对他的学生进行敏感力训练,深信他的学生一定都能写出最有意思的文。我在那天极力保护的那个孩子,虽然最后没能赢回那一分,但却赢得了她的心,一颗决定和我一起努力用更好的成绩来和我并肩作战的心。所以我相信,你以尊重孩子为起点所做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无权改变外界,但我也不能在教学的路上一成不变,无论何时,心中装着孩子,万事想着孩子,我总会成为一个平凡的好老师的,教书之路,且行且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