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越语文”课堂观摩活动心得体会
11月8日——11月10日,我与工作室的伙伴们在导师鲍宗武带领下,一起前往名士之乡——绍兴,参加了全国第二届 “越语文”课堂观摩活动。本次活动行程安排的非常紧凑,17节名师展示课,1个名师讲座,5个圆桌论坛。短短几天里,我们近距离地感受到了名师们的教学魅力,更接受到了许多新课程、新理念的洗礼。
其中,管建刚老师的《敏感力训练》讲座,雪野老师的《雪花朵朵》童诗创作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有了一些思考。
一. 打开孩子心灵的眼睛
“作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打开孩子心灵的眼睛。”管建刚老师的讲座生动幽默,他用教学案例和我们分享了他教作文的绝招。 “写作最重要的不应该是外部观察,而是自我观察。”这种自我观察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经常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捕捉一刹那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的内心想法和内在感觉。这种“自我观察”被管老师称为“敏感力”。这个新名词为我的作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回想自己在教高段作文的时候,我经常对学生说:“写作就是要观察、观察、在观察。”但班里的学生一遇到写作文就头疼,就害怕。好不容易“憋”出来一篇文章来,也是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就拿写《我最熟悉的人》来说,很多学生写的是自己的父母。爸爸、妈妈绝对是孩子最了解的人了,可即使这样,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依然乏善可陈。为什么孩子写作文像记“流水账”?现在想想,不能一味地归咎于“写作基础没打好”,也不是他们缺少观察,而是缺少写作的“敏感力”。
管老师通过“吃毛毛虫(糖)”、“吹爆气球”、“假传喜讯”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敏感力”。通过这种极具感官刺激的瞬间,让学生捕捉住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然后动笔写出来。这样的作文,一定是生动、真实,充满个性的。
2.我们要保护孩子的童心
雪野老师的童诗创作课堂《雪花朵朵》,孩子们充满童趣的诗让人惊艳。而且雪野老师十分善于捕捉孩子语言中的亮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经过引导,一个个“小诗人”诞生了。他不愧为诗人里最懂儿童的老师了。
那一朵朵小雪花,
落在高高的屋顶上,
让我落下来,
落下来,
让我躺下来。
这个“躺”字多么充满童趣,还有的孩子说“雪花们抱在一起互相取暖”。儿童的想象力真是天马行空。雪花要取暖吗?只有孩子才能说出这样的句子来,大人会觉得这是矛盾的。
我们经常忘记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孩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成人的标准为标准,对儿童缺乏足够的尊重与理解,认为孩子的话幼稚可笑。当雪野老师说“要保护孩子的童心”时,我不禁反思自己,我做到了吗?答案当然是不。就在前不久,我在教二年级孩子用“……像……”造句时,当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说出“红红的苹果像小小的樱桃”时,我一板一眼地纠正:“苹果和樱桃都是水果,最好不要拿来比较,我们可以说:‘红红的苹果像小姑娘的脸蛋’,明白了吗?”。看,我在用成人的标准要要求孩子。不仅仅是在造句当中,在写作教学中也是一样的,我们经常对他们写的表达指手画脚,巴不得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改一遍,到最后孩子的作文已经“改头换面”,变成老师的作文了。过度的纠正,禁锢了儿童的灵性,抹杀儿童的个性,把儿童打造成千人一面的“小大人”,把他们的作文教成了食之无味的“模版作文”。
不管是语文教学,还是日常与学生相处,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面对的是孩儿童。与儿童的平视,不仅仅是视线的高度,更应该是心灵的交互。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
总而言之,此次观摩课带给我的收获很多。每一次听优秀老师的课堂,就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活到老,学到老,多充电,多钻研,争取离名师的课堂近一点,更近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