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教、扶、放的美好境界

作者:李萍 文章来源:北界镇中心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6-11 字体:

首先非常幸运报了此次培训,让我有机会再次现场聆听朱老师的课。朱老师的语文课,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教学目标非常明确,之前听的《女娲补天》,他着重训练学生复述故事的能力;给我们播放的他在素养大赛中现场教学录像《绿毛龟》,着重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今天这堂《将相和》,他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明确的定向教学目标,以及围绕这一目标展开的教学设计,令我深深陶醉。

课伊始,朱老师用《负荆请罪》的故事给学生热身,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语的含义,在文中找到能够“解释”这一词义的句子,指导朗读。随后思考将相不和的原因,顺势找出描写蔺相如立功的两句话,这两句话,一句在文章开头,一句在文章的中间,完全不挨着的两句话放在一起,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两句话之间的关联,说说自己的感受。原来“联系上下文”的训练是可以这样做的!看似不挨着的两句话之间原来有这样大的关联!这为我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运用此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

紧接着,朱老师插播了一张古代赵国的官职上升图,让学生非常直观地了解两人官位上升的情况,了解到廉颇将军的不服气是有理由的。朱老师接着出示课文中描写蔺相如为赵国立功的句子,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请学生联系上下文再谈一谈,这时候你对蔺相如,又产生了怎样的新印象?听到这里我颇有感触,回顾自己的语文课堂,很容易就武断地给人物贴标签,非黑即白,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样就给学生养成二元对立的思维。但其实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物的形象是多元的,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和思考,对文本进行更加多元的解读,这一点值得我好好反思!

至此,“教”的过程结束,“扶”的环节开始!

朱老师出示立了大功的蔺相如却对廉颇避而不见的两句话,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联系上下文,你又读出了怎样的蔺相如呢?学生各抒己见。朱老师在此插入了一个绝妙的“口语交际”训练:师生角色扮演。师演蔺相如的手下,生演蔺相如,进行一组对话:A.手下不服,直接质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廉颇?相解释。B.手下觉得蔺相如太胆小,在他门下做事没面子,整理行李欲辞行,相挽留。通过这样一组模拟情景对话,促使学生将课堂中积累的语言进行内化,并通过口语交际反馈出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蔺相如这个人物特点的巩固。这是我听过的阅读课文中最妙的口语交际练习!首先,课文的内容就是口语交际的实际载体,而对蔺相如前后不同的表现的对比朗读与交流就是绝佳的语境,因此,此时进行这个口语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师生角色扮演有实效,促进课堂有更生动的生成。我十分惊喜:原来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这样进行,可以与语文课文学习紧密结合,且达到奇妙的课堂效果!

“扶”的环节也已完成,接下来朱老师“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和探究。首先找到描写廉颇的句子,教师范读,读完要学生夸一夸老师的朗读,要夸到实处,夸得和别人不一样(这又是一个即时的口语练习)!再把描写廉颇的几句话放到一起,联系上下文来感受大将军的人物形象。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丰满、也更加生动,学生们都谈得非常好!这里不得不夸赞朱老师有敏锐的课堂观察力:1、朱老师非常关注学生的朗读,随时进行朗读指导,朗读教学层次递进有实效;2、非常善于倾听学生的回答,对每一位发言的孩子都给予充分的关注。3、朱老师很会评价,学生的思维状态是有差异的,同一个问题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朱老师充分的放手让学生们自己讨论那个答案更合适。4、立足学生的学情,追求多元的课堂,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视角思考问题,即使你的意见和别人一样,也要努力用不同的形式来陈述。这就是一种训练!既是对字词的训练,也是对句子的训练,而且对课文的解读更是一种升华。这种即时的口头语言训练在语文的课堂中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是我们每一位一线的语文老师需要不断的追求的。

再次相遇在朱老师的课堂,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产生更加深刻的思索。朱老师每一个看似春雨无痕的教学行为的背后,都有高明的教学策略。每一个行为每一种策略,全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展示出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人文关怀,隐藏着一个专业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不倦追索。正如朱老师所说的:“把学生从不会教到会,让学生成为你的教学助手,让学生的发言成为你的教学资源。”这样的功夫与境界,启发我继续去思考,并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中不断实践。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