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小抄写员》阅读指导教学设计

作者:吴巧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8-07-03 字体:

教学理念:  

读书是一种享受,教师向学生提供丰美的精神大餐,让学生学会咀嚼,不求一步到位。所以,本节课的设计力求长文短教,以《小抄写员》作例子,触摸它的文字温度,把握它的行文脉络,感受它的基本格调,以求举一反三,激发兴趣,培养课外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通过对小抄写员一文的疏理,了解故事主要内容,了解叙利奥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并以此为契机,向学生推荐介绍爱的教育一书,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以《小抄写员》作例子,激发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兴趣。  

教学难点:  

合理把握《小抄写员》的教学适度,长文短教,突出目的性。  

教学流程:  

一、 导课引入主题,引导静读文章  

师:同学们爱读书吗?都看了哪些书?老师今天要给大家郑重地推荐一本书,我们先来阅读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小抄写员。请大家拿出手中的资料,静静地阅读一遍,不要出声,把心读进字里行间,相信你一定会有所得。  

学生自习课文,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情。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需要积极的反应,需要热闹的交流,更需要静静的思考,潜心的涵泳。)  

二、理清课文大意,搭建故事框架  

师:读完了课文,你可以掩卷沉思:这篇文章主要写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同桌之间可以说一说。  

同桌互相交流,指名回答,教师帮助归纳:  

小学生叙利奥长达四个月默默忍受父亲误解责怪、偷偷帮父亲抄写邮签挣钱养家。  

(设计理念:长文短教,把握文章重要内容是重中之重。)  

三、探究故事情节,读厚人物形象  

师:看了一本书,你会了解到书中很多很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你可以储存在脑子里,作为自己的知识财富。但有时候,遇到刨根问底的人,你也要学会耐心地给他讲解,把事情讲得清楚一些。  

现在我们来开设一个论坛,讨论的主题有三个:叙利奥、叙利奥的家庭、叙利奥的父亲。我们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料来解答。我喜欢听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讲,每个人只能说一句话,甚至是一个词语。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叙利奥 家 父亲)  

1、说说叙利奥的家庭,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家庭?  

学生体会家庭的清贫和和睦。引导认识:出生在这样清贫的家庭,也许是不幸的,有时候也是幸运的,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2、能说说叙利奥这个人吗?  

师:我们可以说一个词,一句短句。每个人的发言要简短,最好是片言只语,把机会让给更多的人。  

引导理解:可爱,聪明,懂事,成绩优秀,有责任感,能为家人分忧,甘愿忍受家人的误解。  

3、下面我们谈谈叙利奥的父亲吧。  

很辛苦,很操劳,年纪大了,在铁路工作,晚上还要加班,对子女要求严格,也很爱自己的孩子,尤其是叙利奥,宁可自己辛苦,也不愿占用儿子的一个钟头,为叙利奥的不用功而焦急、伤心、痛心、失望、冷漠、绝望。  

老师结合这个谈话,课件出示一个句式:父亲为叙利奥的不用功而(   )。  

教师相机板书:焦急、伤心、痛心、失望、绝望。  

(设计理念:以论坛的形式展开讨论,旨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了解程度。搭好框架,再由此长枝长叶,这也是学生认知记忆的一种方式。论坛的方式比较灵活,要求学生三言两语地发言,就是为了营造大家参与,全体关注的互动局面。)  

四、剖析主要矛盾,解读父子情结  

师:这篇文章贯穿着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父子因误解而产生的矛盾,现在我们来解读这个难解的情结。先请大家说说这个矛盾的根源是什么。  

师生交流,板书归纳:父子的矛盾的根源来自于父亲的望子成龙,也来自于叙利奥的持家心切,叙利奥偷偷地去帮助父亲,帮他抄写签条,却换来了父亲的责骂。面对这个矛盾,我们不妨来说几个假如。你可以先对叙利奥来几个假设,假如怎么样,矛盾就不会发生了。  

学生讨论:  

假如叙利奥听父亲的话,只管学习,不去抄签条,那么矛盾就不会发生了;  

假如叙利奥早点说破真相,父子也能冰释前嫌;  

假如叙利奥适可而止,不是天天去帮忙,他的身体也就不会吃不消,矛盾也就不会产生了。  

师:接着,我们也对父亲来几个假设:假如父亲怎么样,误会就不会发生了。  

学生讨论:假如父亲细心一点,早点发现真相,也就不会有误会了;  

假如父亲多关心一点孩子,晚上起来看看,误会就不会发生了。  

师:有这么多的假如,可以消除父子之间的误会,可是为什么这些假如都没有发生呢?(体会家庭的清苦,孩子帮助家人的决心。)  

师:这么多的假如都没有发生,生活就是这样爱跟人们开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这样的误会一直延续了整整四个月,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失手,真相才大白于家人。所以说好事多磨,所以说无巧不成书,所以说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经历了坎坎坷坷,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患难与共;经历了风风雨雨,我们才明白什么叫风雨同舟;经历了分分合合,我们才读懂什么叫相濡以沫  

(设计理念:情感的体验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许多文学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强大的情感冲击力。父子情结的解读,正是抓住了整篇文章的情感主线,牵一发而动全身,提一纲而挈全领。)  

五、聚集人物,提练主题  

师:好了,现在让我们再来认真地看一看叙利奥,看看这位小抄写员,这位年仅12岁的意大利小学生身上有着什么样的可贵品质。  

引导学生再一次体会叙利奥懂事,敢于忍受委屈,敢于承担责任,为家人分忧的可贵品质。  

(设计理念:回扣主题,再次体会人物的品质,印照人物形象。)  

六、主题延伸,读出自我  

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喜欢阅读吗?知道为什么一些作品会拥有那么多的读者吗?因为书中有知识,书中有智慧,书中有哲理,书中有你思想的影子。许多读者读着读着,会不由自主地跟主人公同喜共悲。他们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书中读出了自我,这又是读书的一种境界。  

我们可以再次回头,看看手中的文章,找找看,什么地方的文字,让你的心随之咯噔一下,有了共鸣,有了想倾诉的愿望。  

学生默读,划下句子,指名朗读:  

教师随机引导,课件准备一些材料,以供学生卡壳时学习:  

1、叙利奥虽然不说什么,心里很快活。他想:爸爸不知道我在替他写,还以为自己没有老呢。好!就这样做下去吧!  

心里很快活体会出他默默帮父亲工作,看到成果,他很高兴。就这样做下去吧!说明他要帮父亲抄下去的决心很大。  

2、每天晚上到了十二点,叙利奥就起来工作。  

每天十二点体会到为了帮助父亲,他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的。  

3、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叙利奥重新振作起来,心里暗暗对自己说:唉,还是继续做下去。白天多用点功,夜里仍旧工作吧!  

心里很难受,继续做下去,仍旧工作去体会。叙利奥长这么大,第一次受到父亲的责骂,心里真是很难受,可看到父亲和一家人高兴的样子,他坚定了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4、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从这句话中我们能体会到他怕父亲知道,就不会让他做了,所以他没有告诉父亲。  

5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6、从恳求体会出叙利奥的心里非常难受,委屈.  

更重要,对,这样做对!体会到叙利奥把帮助爸爸做事,减轻父亲的疲劳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而且心中还十分肯定自己的做法是对的。说明他很体谅父亲的辛苦。  

7、又过了两个月,叙利奥继续夜夜工作,白天疲倦不堪;父亲见了儿子,仍旧动怒。最伤心的是父亲对儿子渐渐冷淡了……叙利奥看到这个样子,伤心得不得了。  

夜夜体会到叙利奥这样工作,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是难以忍受的。  

从这句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父亲的冷淡,使他伤心到了极点,可为了帮父亲,他仍旧没有为自己辩解。  

8、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确实不爱他了,眼里已经没有他这个人了。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无论怎样,请您不要这样说。  

请你想象体会,什么是刀割一样?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理念:细究文本,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个性,以宽松的交流方式,达到深度咀嚼的目的。读文章不仅要有大局观,也要关注细节。)  

七、文本延伸,走进《爱的教育》  

师:《小抄写员》一文选自《爱的教育》,一部全世界儿童、老师、家长必读的书。阅读这本书,你会从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品味爱的真谛。  

课件出示内容提要:  

小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刚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出生在一个衣食无忧的知识分子家庭。他学习勤奋努力,待人诚挚友善。安利柯的父亲是位工程师,家里的条件也算是小康,他的父母亲都是乐善好施的人,常常教导安利柯要帮助穷人和有困难的人。有一次母亲带着安利柯去帮助一对贫穷母子,没想到他们正是安利柯的同学克洛西和他的母亲。  

安利柯的身边有着一群心地善良、充满爱心的同学。班长代洛西是个热忱的孩子,当他得知克洛西的父亲是服刑回来的人时,为了不伤同学的自尊心,他小心翼翼地保守着这个秘密。当面对克洛西的父亲的时候,代洛西真挚的话使这个曾经失足的人感到了人间的真情,鼓起重新做人的勇气。安利柯最敬佩的同学是卡隆,这个火车司机的儿子具有高尚的心灵,面对被欺负的弱小者他常常会挺身相助。绅士的儿子诺比斯和卖炭人的儿子贝谛为一点儿小事吵架,在开明的家长的教育引导下,两个孩子反而成了亲密的同桌。同学克洛西的父亲因过失杀人入狱,克洛西的母亲靠沿街卖菜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但不论怎样困苦,母亲都要让克洛西去上学。朱利亚为了帮助父亲抄写公文而累坏了身体,面对父亲的责怪和家人的不理解,朱利亚忍受了下来,并坚持帮助父亲抄写公文。当父亲终于明白儿子为何身体每况愈下,学习成绩直线滑坡时,父子俩痛哭着抱在了一起。波莱科西以加倍的用功和非凡的孝心,得到了一枚奖章,他的这份荣誉令父亲幡然悔悟,从此改过自新,成为一名勤奋的好铁匠。  

安利柯的老校长是一位和蔼的老人,他的儿子当志愿兵不幸牺牲后,校长常常带领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教导孩子们要爱国。  

毕业时,安利柯和他的同学们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自己的老师和校长,心中充满了无限敬佩与感激之情。父亲也特意带安利柯乘火车去探望自己44年前的小学老师,给他上了一堂尊敬师长的好课。  

引导学生阅读,师:这就是书的主要内容,你觉得这些故事蕴含了哪些爱的教育内容?  

引导归纳:爱祖国,爱老师,爱学校,爱同学,爱老人,爱兄弟姐妹。  

师:《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师:让我们早日捧读《爱的教育》,沐浴爱的阳光,经受爱的洗礼,跟《爱的教育》结成良师诤友,用广博的爱去面对你身边的每一个好人。到那时候,你会真切地感到,咱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多么美好。  

(设计理念:选择合理的时机,寻找合适的入口,由《小抄写员》引入《爱的教育》。通过阅读小说的故事梗概,提练爱的教育的丰富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让《小抄写员》真正成为一个引发阅读兴趣的激发点,举一反三,窥一豹而知全貌。)  

   

教后反思:  

读书是一种享受,教师有义务给他们提供丰美的精神大餐,引导学生学会咀嚼。也许很多东西学生现在还一下子难以消化,但这正是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你能说教师就看透了一切了吗?你能说,专家就能诠译一切的文字密码吗?就连作者本人,当他创作出作品后,这作品出就成了独立的精神婴儿,他会自己在后人的阅读活动中不断成长,至于长成什么样子,是健康儿,抑或残疾人,是高尚人,还是变态狂,作者也无从得知了。  

《爱的教育》是一本旷世巨著,应该介绍学生早一点去认识它,至于他们能不能熟识并相知,那要看学生的造化了。《小抄写员》是一个例子,既然是例子,就有举一反三,读了一个例子,能感受一本书的基本格调。如果换成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也应该有这样的功效。所以,学文是一种手段,其真正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爱的教育》。  

《小抄写员》这篇文章在以往的教材中多次出现,说起来很是惭愧,我每次教这篇文章,都不了解它的故事背景。因为自己从来都没有拜读过《爱的教育》,所以我根本无法用自己的努力去拉近时空的距离,无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可是当我有幸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本书的魅力,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给人的心灵所带来的强烈的震撼。  

我的课堂没有严谨的设计,只有一个大致的构想。我只清楚自己要到课堂上去做什么,至于怎么做,全是次要的。常常第一天想好的环节,到了第二天又全盘推翻。走进课堂,我也不知道,今天的课会上成什么样。当我们的课堂摒弃了更多的功利,舍去了更多的浮夸成分时,你会发现,有那么多的技巧、手段,犹如哗众取宠的雕虫小技,是那样的华而不实,那样的不登大雅。真正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真实的对话。教师的任务是站在更高处,通观教材,潜心阅读,对各种思想、文辞细心领会,以求课堂上能从容地驾驭流程,把握方向,抓住时机,促进生成。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忽然觉得自己眼前的语文路子变得更宽了。随着年岁的增长,也许你在精力上渐觉疲惫,教态上渐觉单一,手法上渐觉守旧。跟年轻教师比,这些都成了你的劣势,但你可以变得更渊博,你可以通过长期的阅读,把自己变得更有厚度。武侠小说里的英雄有所谓的内功,那当然只是一种成人童话。但教学有内功,教育有内功,教师真的有内功。你看于永正、贾志敏、支玉恒都是年事已高,可依然活跃在教学第一线。在各种大型的观摩活动中,他们的课依然是万众翘首以盼的压轴大戏。你说他们的课魅力何在,是技巧?是朗读?是教态?都不是,他们的魅力在于教师的自身修养,一种止高无及的教学认识,一种高瞻远瞩的教学视野。在这样的想法指引下,几天的备课,我将主要的精力花在文本的阅读与钻研上。要想感动学生一回,首先感动自己一百回。我甚至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阅读着 李镇西 老师的课堂实录《致女儿的信》,我不想从他的课堂上借用什么独特的设计,只是想再次感受大师课堂上的行云流水,再次感受大师课堂上的那一份真实。  

当自己走进课堂时,我的心静如止水,我不奢望什么成功,我只想在自己的班里进行一次真实的试验。当课堂上没有功利的约束时,我安排学生的阅读时间很宽裕,我让学生静静地阅读一遍,不发出声音,把心读进字里行间。当课堂上没有任务的约束时,我跟学生的交流变得非常宽松。我们一起聊叙利奥,聊叙利奥的家庭,聊叙利奥的父亲,一起解读父子情结。我从来没发现我的学生像今天那样健谈,我看到了师生一起进入文本的真实场面,那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  

上这种课,我没有了参考的范本,我唯有凭自己对语文的一点浅薄的理解,还有对文学的一点热爱,虚构自己理想中的语文课堂。我知道,这样的课堂没法经受标准的衡量。用各种评价体系进行对照,它都是四不象,但我依然喜欢这堂课,因为,这是我跟自己的学生用真情创设出来的。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