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传承经典 扬我中华 ——八婺之春听课有感

作者:雷丽梅 文章来源:遂昌县梅溪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4-26 字体:

4月18日,我们课感研修的一组成员在师傅的带领下,踏上了行程,参加了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八婺之春”浙派名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新课程展示及研讨会。毕业二十二年,还没有参加过这么大型的活动呢!心情就像四月的金华,热情洋溢。

4月19日早上,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为活动拉开了序幕。都说小学语文“北有窦桂梅,南有王崧舟”果不其然,王老师用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展示了一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王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一篇部编版八上的课文,现在让六年级的孩子来上,这无疑给孩子增加了难度,也给王老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王老师先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些苏轼写“月”的诗,让孩子们字正腔圆地读好这些诗句。也许孩子们是有些许的紧张,总读不出古诗的味道,可王老师一点儿也没着急,而是不断地引导,让孩子在不断地读中感受诗人和月的关系,让孩子们感知到月所要表现的是诗人的一种心境。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王老师抓住了文中关键的四字词语,从浅处入手。在学生读准字音的情况下紧紧抓住“入”“空明”这几个学生难理解的重点词语,展开引导,学生不理解不用着急,静待花开。接下去,王老师又让孩子们用“起、承、转、合”来理清课文的脉络,也习得了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一个“闲人”成了王老师整堂课的高潮,不停地假设,不停地追问,加上诗人写作背景的了解,让学生明白“闲人”就是有闲情欣赏大自然美景的人。正如王老师说的只有心境空明的人才能看见如此美丽的月色。当学生写出那些优美文字时,我们知道孩子们已经走进了苏轼的内心,这堂课也真正做到了“文道合一”。70分钟的时间让人没有疲倦感,课虽结束,却意犹未尽!课后,王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让我明白了文言乃民族文化之根源,文言乃汉语发展之母体,文言乃儿童精神之活水。所以传承祖国文化,势在必行,作为一个中国的语文教师,我们的肩上将承担更多的责任!此时,我不禁有些惭愧,王老师满腹经纶,出口成章,相反,自己呢?是的呀,要当好一个语文老师,就必须做个读书人!

接着王崧舟老师的文言文教学,他的得意门生王春燕给我们带来的是《诗歌与音乐》。在这堂课中,王老师以音乐入手,通过让孩子们比较两首曲子,感受古诗的音律美。王老师这节课的容量很大,一堂课教了三首不同风格的诗,不同时代的诗。但都抓住了诗的字数、押韵、调质、对仗、叠词这些诗歌常有的写作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学《诗经.采薇》时,王老师从“诗歌为什么不能叫译文?”入手,引导孩子们发现诗有着工整的字数和相同的韵脚。再通过发音,让孩子们知道一首诗的调质决定了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诗人那种凄凉的心境尽显无疑。接着,王老师又带领学生学习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诗来得出诗歌一样的音律美,教学从解读到扶再到放,层层递进。王老师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我相信在这样的引领下,孩子们学古诗的能力一定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的余琴老师给活动圆满收官,她带来的讲座《学情分析:有效语文学习的原点》让我受益匪浅。她用教学中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来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做好学情分析,真正做到教学生所不会,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尽量减少一些没有价值的提问,从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学习结果来进行学情分析,让我们在课堂上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活动中,还有个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叫吴军老师,90学时他曾给我们上过课,那时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爱写诗,爱写日记,他还拥有一群爱写诗的孩子,当他的学生真幸福!

两天的时间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同时也感到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肩上所挑的重担。愿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不断摸索,不断进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做一个传承经典的语文老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