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八婺之春”听课有感

作者:黄雅屏 文章来源:育才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8-04-26 字体:


“八婺之春”听课有感

遂昌育才小学  黄雅屏

4月19日,在教研员雷清老师、鲍宗武师父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金华参加“八婺之春” 浙派名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新课展示及研讨会,更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和王春燕老师两位大师的课。面对两节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发现两位王老师不谋而合地关注了汉字文化,可见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教师在苏醒,在重拾,在此写几点自己的小思考。

一、文言的启蒙与渗透

文言乃儿童精神之活水。王崧舟老师执教的课就是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是他之后所谈的文言四课中的“月”篇。在这一课中,他从苏轼大量描写“月亮”的诗句入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3.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通过朗读、理解、再读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苏轼每一种不同的人生“心境”:或顺其自然,或寄托哀思,亦或者描述纯洁的友谊。入时节奏缓慢,在学生对诗句有了充分的感悟和理解之后才开始了这一课的教学。在课中,他用一种极为自然的方式渗透了文言的“起承转合”教学,有一开始的八组词,建立在自己有独到见解的基础上让孩子去连线,什么是起因?哪句是过程?这儿为什么是转折?哪句是最后的议论?这不仅仅只是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孩子懂得了一篇经典的文言也是有完整的故事性,短短的几行字却能描述出比白话文更有趣味的意境。

在深读悟情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紧紧抓住一个“闲人”去教学:怎样的人才称得上闲人?其中最有趣的莫过于他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是那时的官员、商人、读书人,能否关注到月色,能否成为一个闲人?将教学教于无痕,学生仿佛并不是在课堂,听课老师们也不在课堂,而都一起回到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一起去感受了被贬时苏轼那豁达的人生境界。

王老师说:“抓住文言才算抓住历史文化的根。”传承历史文化,教学文言,吾辈当仁不让!

二、诗学精神的传承

   第二天,王春燕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堂《诗与音乐》,乍以为这种课型离我们太过遥远,音乐的世界我不太懂,也并无多大学习之心。但不消几分钟,我便被她折服,大生敬佩之心,大师们的眼界岂是尔等所能及也。《诗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别康桥》,一节课三首诗歌,时间不同、诗体不同、心境更不同,就这样被她用一曲《赛马》连结在了一起。这堂课,我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到了诗歌的那些共同特点:节奏、押韵、调质、对仗、叠词、平仄、复沓。而且在这些教学上详略主次平分得当,学习重点掘地三尺,只做了解的绝不多讲一分。

三、教师内功的深化

王春燕老师说:“文章意义之外关注音律音节,能写出更好的语言。”那么我想,课堂教学关注学生,更能教出优秀之生。而关注学生其实更是教师展示自己内功的时候,那日听王崧舟老师的课,一开始学生的反应和发言并不是那么地与之合拍,很多老师听完课后的第一句话就是:“王老师引导的好累。”但就是在大家有这样的担忧的时候,每一次他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刻关注学生发言的老师,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当很多孩子在窃窃私语的时候,他说:“滔滔不绝的说是能力,仔仔细细地听是修养,语文学习需要这样的修养。”没有指责,没有离开课堂,就这样一句娓娓道来,学生在之后的课中便做的很好。

王春燕老师执教时,看得出来那班孩子不太爱举手,我想这也是所有六年级孩子的通病了吧。当第一个孩子举手朗读的时候,王老师说:“你是第一个站起来朗读的同学。”在之后的课堂中也一样,她一直关注评价、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并予以评价与激励。

为什么说关注学生的回答就是教师的内功体现呢,我想现在的我们一上公开课,就急于按自己的教案走,当听到学生有不同的发声时,我们不是忽略,就是一句“很好”带过,每一种意外都把它当成是麻烦,急于让学生按自己的思路去。可是他们不一样,他们的教学没有刻板的条条框框,每一步都是根据学生的回答去接,去引向自己的教学内容,那是如行云流水般的自如。大家之所以为大家,我想不过就是如此吧。而我们,如果能学尽一两点,便以无忧。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