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婺之春” 浙派名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研讨会——记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跟班实践培训班第二次集中培训心得
4月18日下午,遂昌县小学语文中心组、遂昌县鲍宗武小学语文课感研修工作室及遂昌县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跟班实践培训班的全体成员赴金华参加"八婺之春"——浙派名师、特级教师小学语文新课展示及研讨会。
19日上午,大家一早来到了荣光国际小学。小学特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王崧舟教授闪亮登场,为所有听课老师带来了他的文言第二课——《记承天寺夜游》及题为文言启蒙课的开发与实施的讲座。我们领略了浙派名师的风采:王崧舟老师满腹经纶,他的古诗课让人回味无穷!课堂上,精美的诗词展示了苏轼与"月"的深情,也让孩子看到了苏轼的诗中"月"与作者的心境不可分割。个性化的朗读,独特的见解让我们一步步走"近"苏轼的心。
这一节课内容充实、具体,有深度、广度,教法灵活、得当。虽然读的时间略长,学生讨论的时间略显局促,但瑕不掩瑜,这仍然是一节值得学习.探究的好课。巧妙的设计,精致的语言,都让大家沉浸其中。王老师曾经这样诗意地描写语文的诗意:“诗意语文,应该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美丽姿态,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
下午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柏烽老师执教的《七步诗》。教学由"三曹"的关系导入,品"煎"悟"泣,初步体会兄弟相逼的痛苦;接着借孩子们自身温暖的亲情故事作对比,加深对诗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最后反复朗读,体会曹植对骨肉亲情的渴望,并借文字抒情,以"哥哥啊,我想对你说......"、"弟弟啊,我想对你说......"呈现一节课的学习成果。
金华市名师贾淑玮为我们带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一篇逻辑性较强的文章。贾老师教给学生扎实的语文知识,这点很受启发,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在这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导入巧妙,直指文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从文中两个主人公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着手,层层铺开,领着孩子走向文本。通过伽利略实验前、实验后人们对他的议论,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当时的研究背景。老师授课很有激情,学生们积极投入,体会伽利略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的同时也渗透了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一举两得。
19日上午,婺城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王春燕老师和婺城区蒋堂小学校长姚晓芳老师分别为我们带来了《诗歌与音乐》及《七月的天山》。
王老师的课充满古典气息。简练的教学语言、精巧无迹的教学结构以及意味悠远的课堂结尾都体现了其极高的专业素养。在四十分钟里,诗乐配合相得益彰,用音乐创设情境,例举《诗经.采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再别康桥》,请孩子从节奏、押韵、对仗、叠词角度进行分析,由情感出发推理韵脚的选择,深入浅出,由浅入深,使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诗歌的节奏。
姚老师的课沉稳大气,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个性把握准确。课上,姚老师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夏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围绕"读、想、摘"开展教学。练朗读,改句子,谈感悟,做批注......孩子通过一项项自主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文中景物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读起来让人好像进入了人间仙境。
下午,浙江省教研室余琴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学情分析:有效语文教学的原点》的讲座。余老师从猜测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提问和宾馆日常摆设入手,从学情起点、学情状态、学情结果提醒每一位教师应当心存学生。学情起点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是教师教学设计的根本依据;学情状态指教师要学会只讲学生不懂的并实际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情结果指课后要及时检测、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整个讲座余老师紧密结合自己的所听、所思,所讲的问题来源于教学,为提高教学实效性服务,使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近距离的接触名师、大师,感悟他们课堂的朴实、扎实、求实,感受他们对语文的热情、激情,感受到了他们对教法的慎重选择,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对三维目标的准确落实,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关注。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提高,也是促进。他们的语文课让我感受到:语文课堂只有在学生阅读兴趣的花朵盛开时,才是最美丽的,才是充满智慧的!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要以名师为鉴,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努力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