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八婺之春”之听王崧舟课有感
4月19日,暖春,阳光和煦,课感研修成员一行与“八婺之春”相聚在金华。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崧舟的名字早有耳闻。但百闻不如一见,今之有幸一睹风采,由衷钦佩。
这一次,王崧舟老师上的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小古文,简而短,小而精,却被王老师挖的透彻跌宕,百转千回。配上迷人的男中音,诗意而温情的语言,不疾不徐的语调,营造出一种凄迷而又诗意的氛围,让在场的人不由的沉醉其中,心随课动,不愧为大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夜阑风静欲归时,唯有一江明月碧琉璃。”三句与明月有关的诗句被王崧舟老师娓娓道来,将悼念妻子的哀思与朋友间纯净似月的友情,以及豁达的心境串在一起,为下文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也为引导学生理解苏轼的闲人心境埋下了暗线。
此前,我最怕上的就是古诗词的课。自我分析了一下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习惯以及所处的环境、生活与诗文相去甚远,二是因为自己本身的积淀不够,方式刻板生硬,无法很好的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这样的后果就是和大多数人一样,以解释和翻译的方法来教授诗文,效果当然不理想。我也一直在想,到底该以怎样的方式来上诗文课,王老师的课无疑让我眼前一亮。
在进入课文后,王老师提炼出了“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无与为乐 步于中庭”“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等关键词,让学生在读中理解“闲人”“入”“步”“空明”的释义。又把四字词语嵌入文中,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再以词语入手排列顺序,引学生行走在文言文的韵律之中,寻找“起 承 转合”的节奏,赏析文言文的节奏美。在理解“空明”环节,王老师又以给“空明”找近义词为由,引导学生找近义词替换并继而否定,让学生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独特的同时,感悟苏轼所谓的空明正是他此时的心境。顺水推舟,再有了“当月色入你家,‘作为大官’‘作为商人’‘作为读书人’你会在意月光吗?”的口语练习,最后再抓“欣然”悟苏轼心境,这样何为闲人心境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渐入佳境的心境感悟和学生情景交融的品读赏析将这节课沉浸在诗意盎然的境界之中。那种灵动的诗意和厚重的积淀,交织成一种令我着迷的气息,令我沉醉。
在王崧舟老师身上,有太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了。教学语言、课堂氛围的营造和把控、教学机智、对文本的钻研……都是我要学习的。这节语文课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他高超的创设情境的能力。他领着学生读诗,反复读,每一遍都是在不同的情境下。在王老师的引导下,孩子读得有开始的无情感,走心,到后来的投入其中,深情款款。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不敢相信孩子进步之大,这都得益于王老师巧妙地情境创设。整节课,学生读得多,读得形式也多,读得是越来越好。
课后,王崧舟老师给我们做了讲座,主要讲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做的“文言启蒙课”。为什么要开发文言文,因为要“继文脉、继绝学、明明德”。王老师把他的文言启蒙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他还提到将要推出的四个课例,即《湖心亭看雪》、《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和《秋声赋》,对应着“风花雪月”。王老师说:“风花雪月不仅代表浪漫,不止于爱情,浪漫是一个外来词,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更好的词语——逍遥。逍遥是在无限广大的世界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仅庄子,每一个人,都渴望逍遥,就像每一个人,都需要风花雪月。风花雪月是中国人的哲学,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
我想,只要心里有一片风花雪月,便有了一种气定神闲的风度。就像王崧舟老师,在荣光国际小学的舞台上,瘸着骨折未痊愈的腿,从容地向我们诠释苏轼如月色空明的“闲人心境”。像王老师这样的人,估计是舟车劳顿、辗转奔波的时候多。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他已是一个“闲人”,用如许的风花雪月修炼成了“闲人心境”。
而我,也正走在修炼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