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那一份成长的过程
分享那一份成长的过程,这是一份来自丽水青田实验小学熊小燕老师在丽水市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会活动中的一次讲座的讲稿。讲稿中的事情或许我们每个老师都曾经历过,但是我们却没有这样去静静的思考过,我们也一起来分享这份成长的收获吧!
大家好!我是来自青田实验小学的熊晓燕。很荣幸有这样的机会和老师们交流。也很惭愧,因为我没有取得什么荣誉也没有出色的成绩,今天坐在这台上,都不能拿出一个有份量的荣誉来介绍自己。//今天我发言的主题是“成长和成功一样重要”。我从98年毕业至今已工作将近十年了,这十年中,一次成功就有一点收获,一次挫折就有一点经验,这样的点点滴滴就像沙漏里的沙子一样在自己心里堆积。尤其课程改革这几年,参与了各种新课程培训,以及系列的教研活动,新的教学理念开始冲击我的头脑,新理念下的新课堂开始吸引我。这一场课程改革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来说,有时是一个问号,让我们困惑,有时又是个惊叹号,让我惊喜。不管在课改实践中是困惑还是惊喜,对于我们,我想都应该是一种积累,而且不仅仅是一种教学经验的积累,应该一种教学感悟的积累了。也正是因为课改,才让我有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让我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今天我所讲的一些经历虽然是我个人的,但是这些经历对我的影响,带给我的一些启发,应该是我们共有的,因为我和在座的一样,都是围着学生和课堂打转,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在课堂的实践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只是我们获取的途径,累积的方式不同而已。/下面,请允许我从我十年的工作经历中,截取五件对我的成长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整理出这些事情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分享。
一. 有了自己的孩子
首先声明一下,我刚才说今天讲的经历大部分是课改的契机带来的。但唯独这第一件事不是,我说的第一件大事是“有了自己的孩子”。这和课改没关系,纯属个人私事啊。可能你听了会有些诧异,不是说自己工作经历中的大事吗。没错,这是我说第一件大事,这件事情本身跟教学没关,但是自己的孩子影响了我对别人孩子的看法,对自己孩子的爱牵动了我对别人孩子的爱,从而从骨子里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
我想说我在哪些方面有变化。举几个例子啊-----第一,上课前的姿势变化。以前铃声响了,往教室门口一站,双手交背后,怒目圆睁,用眼神震住教室里那些孩子,用这姿势威势他们,上课铃声响了,再不闭上嘴巴,看我怎么收拾你。现在,铃声响了,我基本已经坐在教室里了,可能不是天天面带微笑,但肯定是很平和的。有孩子没有安静下来,我就看着他,有时会说“恩?咦?”学生一听就明白了我的在表达什么意思。第二个变化。对音乐学困生的态度变化。以前逮到上课捣乱的孩子,下课留在教室里,狠狠的训,这种训估计大家都有过吧。怎么个狠呢,就是用最高分贝的声音说一些警告的话,比如,如果你还怎么怎么样,你看我把你怎么怎么样。。。有时候训完了回办公室说话,同事就说了,怎么嗓子那么哑?刚训过孩子吧。现在遇上捣乱的我也留,留下来我用最低分贝的声音对他说,“今天的小嘴巴没管住吧。下次音乐课,我就看着你能不能管住自己的小嘴巴。只要你做到这一点,我就给你们班奖励5颗星星。你要是一个人为班里得了5颗星,那你可就是我们班小英雄了啊。。。有信心,那好,下节音乐课我可就看着你了啊,看你能不能为班级多得5颗星”。第三个变化,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变化了,以前有个孩子对我说“熊老师,你有时候比体育老师还凶”,在他们心目体育老师是最凶的。去年有一次,有个孩子对我说,“熊老师,你跟我们班主任一样漂亮了。”他的班主任四十八岁了。在孩子心目中,班主任就是学校里的妈妈,就是最漂亮的。我都和班主任一样漂亮了,那可是对我的极大的肯定。当然刚才列举的几种变化不是短时间就有的,但确实是有了孩子前后几年过程中逐渐改变的。
(二)我是02年生的女儿,在没有女儿的前四年工作中最明显的情绪就是烦躁。不知道其他县的学生状况一样不一样,我们县的学生有个共性就是语文数学课纪律 好的很,音体美电脑课的纪律就糟糕的很,办公室的老师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怎样惩罚那些捣乱的孩子。坦白交代,那时候还拧过孩子的耳朵,气得咬牙切齿的时候狠狠地用书敲过孩子的头。那时候,对那些上课不配合的孩子就一个恨,那个恨。。我想不少老师都有过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那时候经常被孩子气的不行,去求救班主任,有个班主任说我们班孩子挺怕你的,你对他们温和点。很想不通,这么脏西西的孩子怎么爱的起来?这么调皮,品行这么恶劣的孩子怎么爱的起来?
为什么会有这倾向的变化呢,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原因。因为自己有了孩子后,开始关注一些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看了一些书和别人的文章,比如《他们影响了中国一亿个家庭》还有孙云晓老师等等一些文章,书上告诉我,对于孩子,骂过的事情孩子容易忘,说服她接受的事情她孩子就能坚持的久。在家挨骂多的孩子,他的情商就低,孩子会在父母的打骂中知道人是可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愤怒的,于是到了学校也会随意用粗暴的态度对同学。然后自己在与孩子接触中开始关注这些事情,并产生一些认识上的共鸣。/还有,就是刚才我说的自己的对孩子的爱牵动了对学生的爱。印象很深的是有一次,一个一年级的男生上课把别人的音乐书封面给撕破了,下课后我留他谈话,我说:“书是可以随便撕的,那你的书给老师,我把你的书撕下一页看看你心里什么感受。”然后去拿他手中的书。结果他哇一下,大哭起来说,不要,不要。双手死命抱着音乐书。我本来是想吓他的,结果我却被他吓着,看着他那近乎哀求的眼神,那眼泪就啪嗒啪嗒滴在地板上,我突然就觉得那么小个的一个小孩子,被我吓成这样,好可怜,我甚至都没有问过他为什么撕破别人的书,然后我觉得我心口都酸了,其实是他让我心疼了。这种这么强烈的对孩子的心疼的感觉,在自己没有孩子之前是没有过的。。/我想,在座的当妈妈的老师肯定都有同感,你生气时拉着孩子趴趴打几下,打过了,自己越想越心疼。后来,慢慢地,我发现学校的孩子撅着嘴巴看着我,或是一脸委屈地看着我时,我就会觉得他们的眼神和我女儿是一样的,我就慢慢,越来越多的,对他们也有了像对自己女儿一样的那种心疼的感觉。/所以,我逐渐知道自己以前的急噪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以前没有那种心疼的感觉,没有找到“爱孩子”的感觉。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有了很多的不忍心,不忍心当着全班孩子的面让一个孩子尴尬。不忍心惩罚孩子不小心犯的错。我一点一点放低对他们的要求,开始心平气和地听他们说,开始微笑着站在教室迎接他们,这让我在课堂逐渐消退了烦躁的情绪,收获的一次次心灵交谈的愉悦。我能感受到自己对那些别的孩子也充满了疼爱,这种爱让我对他们多了份宽容和耐心。同时我也享受到了那些孩子的回应。他们愿意靠近我,愿意和我一起努力,在他们眼里我成了“和班主任一样美丽的老师”。我想,真的是这样,没有孩子的人,不知道父母是怎样的心疼孩子。孩子们那期待的眼神和委屈的小脸可能就不那么轻易能触动你的内心。所以,我说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真正做到去爱别人的孩子,去爱过别人的孩子,我才知道,爱,真的就是种子,他是能在孩子心灵发芽的。
我还想对没有为人父母的老师和有了自己的孩子还没有找到爱别人孩子感觉的老师说,千万不要轻易在感情上伤害孩子,最简单的就是尽量不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孩子。孩子,因为他小,所以特别弱。有个小故事说有个小男孩特别任性,总是冲别人发脾气,然后他父亲就拉他到院子的篱笆旁说,你以后每发一次脾气,我就在着漂亮的篱笆上敲一颗钉子,几天过去了.小男孩看篱笆上敲了很多钉子,非常心疼,就跟爸爸商量,说以后少发一次脾气,就拔掉一颗钉子.慢慢地,他开始控制自己的情绪.几天后,篱笆上的钉子都拔光了,可是他却发现,篱笆再没以前漂亮了,因为上面留下了很多小洞...所以,我们千万要注意别在孩子心里敲钉子.我们对孩子投去的不信任的目光或是一句讽刺的话语都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可怕的痕迹.
我们都应该感谢我们自己的孩子,他们唤起了我们内心最无私的爱,并且牵动了我们对别人孩子的爱。
与你分享
爱,是教育的前提
有名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么说,其实做神很简单,只要在每一次,孩子们表现的不够完美的时候,我们就告诉自己------他们还是个孩子!
二,辩论赛
我要说的第二件大事情是辩论赛。/也允许我先说一点辩论赛带给我的一些变化。是关于学生评价的。05年之前,我每学期给学生的打的成绩,分优,良,及格和不及格。其中差不多百分之十是优秀,百分之二十是良好,百分之六十及格,还有百分之十不及格。考核的内容是两项,一是乐理卷面考试,二是背唱歌曲。06年以后,学校是每月要求给学生评价,我们设置的评价内容是三方面,一是能否完整准确地演唱某几首歌曲。二是能否在教师的指导下聆听音乐,并且能表达音乐给自己的感受。三是是否积极主动投入课堂教学。这样一来,我给学生的分数几乎都是优秀。为什么,因为他们都非常喜欢音乐课,他们能够在课堂中积极交流合作。他们听了音乐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表达的不一样而已。他们最明显的差距就在于对歌曲演唱技巧的掌握,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特长都在音乐方面,所以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是音乐尖子生,不能强制他们把过多的精力放在他们不擅长的项目上,所以,我给他们的成绩几乎都是优秀。
这是我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化,我想所有的一线老师都会在课改后,有类似的比如教师观,学生观等等的观念变化。我不知道大家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有了这种变化的,我的这种观念的更新引发的教学行为的改变确实首先归功于辩论赛。
我们市是在05-07年,为了更好的推进新课程改革,推广新课程新理念连续举办了小学教师中学教师高中教师的辩论赛。我是05年代表我们县参加市新课该第一届小学教师辩论赛的。当时是我们县代表队拿了全市的冠军,后来接下来两年的初中教师高中教师辩论赛,我从组队训练到来丽水比赛,几乎是全程参与。那时候我们管辩论叫吵架,应该说那三年我每年都有差不多两三个月的时间在和别人围绕新课程吵架。/我还记得第一年集训的时候,我们拿到的资料是阐述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 说真的,当时我们几位老师都是一头雾水,虽然是教育局组织过新课程培训,但是那种一批批的培训效果大家也都知道,无非就是在培训中听说了几个概念。后来我们一个副局长看我们这么不开窍,急了,说,“你们连新理念都没弄懂,怎么跟人家辩!记着,我们是正方,凡是学生想做的就是对的。” 我们说,学生不喜欢做作业是对的?他说,说明教师的作业形式内容没有吸引力嘛。 我们说学生上课捣乱是对的?他说:“说明教师上课没有吸引力嘛” 我们说,“哦,以人为本就是就是学生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那学生就是“以人为本”中的人,教师就不是人了?。。。刚开始,这样的争论很多,大家都认为新课程下的教师观学生观等都过于理想化。。。不过,还真是话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到第三年的时候是高中老师辩论赛,那些老师一见我们几个陪练就怕了,因为不管正方反方,都辩不过我们。我想,如果没有三年的辩论,我就不会翻阅那么多关于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也不会上网搜集那么多的有关课改的资料。如果没有对课改新理念的反复推敲也就不会有我诸多教学行为的变化。可见,理论是行为的基础,当然,理论是抽象的,教师要对这些理论有自己的解读,还需要加入自己的想法,再转化为做法。这个转化的过程还有个教学技巧的问题。没有掌握教育技巧,我们就是很精通理论也不一定就能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 陆游有诗句《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上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要想理解知识的真谛,必须亲自去躬身实践。我们老师记住了新课程的新理念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不能盲目照搬。上次在黄山听全国优质课评比有个老师上《个个大》,拿出鸡蛋问:“这是什么?”学生齐说“鸡蛋”教师数起大拇指说:“真聪明”。/还有个老师上一年级欣赏课问:“什么是管弦乐?”学生瞎猜了半天,教师说:“你们说的都不对。。”。这两个案例里的老师都是希望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尽量给学生多的表达和展示的机会,但是都不科学。
当初背下的种种文字表述的概念早就忘了。但是在那么长一段时间里所讨论的理论,案例 已经在我心里形成了自己对新课程的一种理解。 对“新的课程观,新的学生观”等等有了自己的认识,对教材的舍取,对学生的关注,以及对学生的评价都有一个方向性的改变。当然,为我的教学实践铺垫了理论基础,让我在课堂中多了一份心平气和,多了一个蹲下来倾听的动作,也多了一份心灵交流的愉悦。
与你分享 理论是行动的基础
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好教师,只是知道“什么新课程,新理念”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有自己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解读,并且在实践中渗透自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