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有感于小学语文教学之前沿
4月14日-16日,2008浙江省小学语文“新生代”教师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既低年级教学研讨会在金华举行。“新生代”是指30岁以下的教师。来自全省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教研员代表和领导专家共140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承办。我和蓝永红、妙高小学翁丽琴以及全县共8人与会。
省教研室副主任柯孔标,婺城区副区长潘云秋,金华市教育局副局长戴玲 ,省教研室小学部主任滕春友,婺城区教文体局局长戴金基、婺城区教文体局教研室主任唐建华、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校长徐锦生等领导、专家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在两天里,共有11个地市共12堂课的展示(金华市2堂)。展示的课型有阅读课、识字课、语文园地练习课。从类别分,有童话、科普文、寓言、散文等。这些课都比较重视探究低年段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技术,为全省的语文低年段教学做了很好的导向。
印象最深的是来自衢州市柯城区 姜雅丽老师执教的《最大的“书”》。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令人叫好。当我拿到姜老师的教案时,仔细阅读了一次,觉得并没有什么。然而,灵动的生成却让我们聆听的同仁无不为她拍手称好。这种互动是 姜老师认真研读教材,开发教材,整合教材的结果。深挖才能浅出,本课有着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全文几乎都是人物对话, 姜老师就抓住“读好人物的对话,特别是问话的朗读”为教学重点,扣准“理解‘为什么说岩石像一本书’”为教学难点。教学目标集中,教学流程自然通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体会到了川川对大自然发好奇与热爱,而且树立了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在姜老师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热情得到了激发。
这一堂课的设计十分精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姜老师抓住“刨根问底”这个词,牵一发而动全身。请看以下片段——
姜老师在检查生字词语时,问:“遇到事情都要问个清楚问明白,这个词是什么?”学生马上找到“刨根问底”这个词。然后让学生书写“刨”字,写后再让学生写一遍,马上突出了“刨根问底”这个词,抓住了学生的阅读重心。
然后姜老师让学生自由读1到12自然段,动手找出川川说的话,经过学生的读悟后,让学生明白问句的特点,师生第一次对答后,老师马上问:“川川一连问了6个问题,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又把学生引到“刨根问底”上来。从而引出板书“勤学好问”。
最后在总结全文、拓展延伸环节,姜老师以这样的问题切入:“这岩石就是大自然的书,藏着许多奥秘,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许多岩石的图片,你们看着看着,你的小脑袋里的问号冒出来了吗?”学生纷纷起来发言,这样,老师就顺理成章地也让学生“刨根问底”了一番,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都写下来,让孩子感悟吸收课文的表达方式,尝试写问句。
整个设计始终围绕“刨根问底”为主线展开,让孩子自己读,自己划,自己写,使孩子的情绪一直处于饱满状态,在学习过程中,促进了对文本的解读。
在两天的听课中,有这样几点感受:
1、第一课时的教学都有充分的识字环节,而且方法多样,注意教给有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构字构词规律,同时进行积累。有的教师还能对字词教学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恰当拓展。
2、朗读仍然是低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上书声琅琅,同时也显现了两个思想:第一课时要提高朗读的正确性,着眼于读正确读通顺,为高年段朗读打好坚实的基础;感情朗读的要求得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的,并非每篇文章都需要通篇感情朗读。
3、环节、问题的设计,体现生本理念,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从语文的角度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言语生命体,言语的内容,言语的积极性,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所以课堂上,要为孩子创设一切机会,让更多的孩子投入,要为孩子言语运用的成功而愉悦。
紧张的赛课后,著名特级教 师王燕骅 老师做了精彩的点评,她从教材解读、师生互动、个案亮点三个角度谈及了每一堂课的亮点,又提出了三点思考:要直面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如何落实识字写字,保质保量;如何拿捏拓展的度。
关于文本的把握, 王燕骅 老师说,理解深度决定引领,教师认识的空间,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深度,就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高度和广度。
王燕骅 老师还用两个圆球来形象地给我们演示了“已知与可知”的关系:知道的少外延边上看到的也就少;知道得多,外延就会广。
写到这里,我又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知识结构。要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我们的知识外延才会无限扩展,那么我们对教材的理解就会更有深度,甚至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