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武课感研修工作室:第一次集中培训评课记录(谢周琳)
本着学习的态度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三堂课风格各异,各有千秋,都有值得我学习和深思的地方,以下就来谈谈我对三堂课粗浅的认识。
《松鼠》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语言富有拟人化,文中的松鼠活泼可爱,极富有趣味性,学生很自然的就能被文本所吸引。黄雅屏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语言精练,课堂把控游刃有余,她紧紧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进行教学,从“面容清秀、敏捷、美丽”等词语让学生感受松鼠的灵动可爱,又通过与博物馆松鼠的简介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从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同时,黄老师也非常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导入部分让人眼前一亮,并不像平常老师以动物类能够吸引孩子兴趣的方式来导入,而是化繁入简,开门见山,通过从作者简介中提取关键信息,使学生既了解了作者的个人成就,也明确了本文的写作风格。这种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往往会被老师忽略,其实它是与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值得我去反思。在课堂末尾设置的小练笔,看似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的价值就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思想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产生增量,这个增量就是教学的增长点,黄老师设计的这个小练笔,将学生放在一个较高水平的位置,让他们能够大胆的跳一跳,摘颗“桃”,事实证明这个班的学生也的确做到了。
吴紫菲老师执教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蕴含丰富哲理的文章,这种文章往往会因为学生个人生活经历的限制,使得教学难度增加。吴老师没有刻意情节的渲染,没有绚丽的自白,而是别出心裁、直截了当由图导入新课使学生获得初步印象:能够通往广场的路并不止一条。课堂中表格的设计非常好,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的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如果只把读书停留在初读阶段,不加总结与反刍,读到的东西就会成为过眼烟云。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完全能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读懂课文了解大意。但是对于本课中心句的理解,学生却感觉有点晦涩,对此的理解还停留在字词的表面,对内在的深刻含义却无法说出,这是这堂课比较可惜的地方。
陈琳老师执教的《怀念母亲》一课讲述的是季羡林对于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崇敬与眷恋。陈琳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对学生充满热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把控上面有待提高,时间过多的花在了字词上,对文章重点语句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所以在朗读时,学生的情绪情感没到位,以至于还有笑场的学生。
课堂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有正即有反,有长即有短,关键看你怎么选择和取舍,只要能够让学生有所收获的课即是成功的。我记得有人和我说过,语文课是姓“语”的,无论是在精读课还是略读课文,让学生富有个性化的朗读都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三堂课中,精彩的部分很多,但独独缺了一份朗读的韵味。当然这也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当之处望见谅。(垵口小学 谢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