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宗武课感研修工作室:问诊课堂 明确方向(罗艳)
战斗在语文课堂,已经第17个年头了。之所以用战斗,是因为教语文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无论是体力上,还是精神上。体力上,面对如山的作业,批改,订正,再批改,再订正……天天如此,循环往复;精神上,当前考试的分数如枷锁,禁锢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脚步,更纠结的是内心有一种声音在说:“语文不该这样的!”
迷惘很久……
语文老师总说:“语文不比数学,它包罗万象,没啥抓手!”语文老师又说:“一个学生成天在校学习,他的语文成绩徘徊在80几分,生病在家休息了个把月,语文成绩照样也能考80几分。”于是乎,得出一个结论:语文教于不教没啥区别。
其实,这种怪相恰恰说明,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我刚刚带毕业一届学生,心中有点忐忑。说实话,作为语文老师,与一群孩子的相处一晃就是六年,回顾过去的六年,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他们的哪些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在升入中学后,他们在小学所积淀的语文能力,能对他的中学学习有所帮助吗?面对新一届的学生,我又改如何调整我的教学呢?
2017年9月18日,参加了鲍校长的研修班。鲍校长的话厘清了我之前想求解,但又一直困扰的问题。尤其是他关于“从正反两面去看待自己的课堂”和“精准提问”的观点,让我能清晰地审视自我,并明确努力的方向。
方向一:懂得“舍得之道”,追求课堂高效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想要落实一项语文能力的训练,就必须舍弃其它的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学的“舍得之道”。舍得的智慧在于,你想让学生的哪方面语文能力得到锻炼,在设计教学时就有所倾向,让教学的各个环节为你的目标服务。至于其它的,可以在以后遇到更合适的课文时,再以它为载体,开展练习。在语文教学中愿意割舍一些低效、无用的问题、环节,看似减少了一些教学内容和设计,但是实际上却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方向二:精准提问,把握重难点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家研究表明:中小学课堂提问有效的仅占56%,可见,提问要讲究效益,提问要讲究艺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里有个效益问题,如果问题提得太细、太碎,往往会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教学目标难以达到;如果问题太大、太深,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结果是启而不发。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准,“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准” 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
我们该去向哪里?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应该经常叩问自己。
(妙高小学 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