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观
我用这样的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也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教学的总体形式上,我主张“宁要粗糙的自然,不要精致的雕琢。”崇尚自然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我在课堂上特别注意淡化师生的角色意识,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师生始终在一种平等、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自由个性的舒展中学习知识,体验情感。我觉得我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有太重的功利目的,特别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知识底蕴的语文教学。它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自己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通过语言文字或表达,或沉思,或感悟。没有一个舒展的空间,学生的性灵难以充分流露,在这样的情况下,灌输再多的知识,也失去了语文教学的本真意义。
在教学语言风格上,我主张“亦庄亦谐”。通过幽默平和的语言方式来追求“本色自然”的境界,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语言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通过语言来约束学生。 教学语言的“庄”,指用词准确,逻辑性强;“谐”,是有趣,有幽默感。理解教材,主要靠符合逻辑的讲述,但用词准确的逻辑性的讲述时间一长,容易引起身心的疲劳,因此讲课应该是亦庄亦谐,寓庄于谐。导入时宜谐,能激发兴趣和诱导注意力的定向;在集中精力突破难点后宜谐,能使学生大脑有所放松,较快地消除疲劳。低年级宜谐多于庄,高年级则可庄谐并用。富有幽默感的语言最容易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创造宽松的交流环境,为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色自然”的意思是教师的语言应该是不加任何雕琢和修饰的,要贴近学生,自然随意,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在上课,而是在和我们聊天。
在教学流程的架构上,我主张“框架内的自由发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程中考虑学生的舒展与发挥,也要给自己以一定的自由,即在关注学生思想火花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并随时把它呈现出来,那将是一件美妙的事情。师生的突发灵感和思维火花的闪现远比传授一些死知识重要。所以我在课堂上不太注重小节,特别希望和学生们一起在不影响或不太影响教学任务的情况下自由发挥,率性而为。我们师生的共同感受是,这样的课上的有意思。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主张“疏密有致”。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我主张“有张有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课文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文字比较枯燥的,道理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腾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老师的讲解也要适当放慢些,让学生来得及消化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我主张“有巧有拙”。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顺序的考量上,我主张“有顺有逆”。“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程序,“逆”是不按顺序,而是或从结尾段导入,或从重点段教起。同时,教学中也常是顺中有逆,逆中有顺。如逐段讲读课文,这是“顺”,但在有的段落的讲读中,经常抓住结句理解段落内容,这是“逆”,是“顺中有逆”;抓住篇末的中心句来讲读课文,这是“逆”,但抓住中心句后,却又是按课文顺序来理解,这是“顺”,是“逆中有顺”。教学程序是“顺”是“逆”,应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确定。学生基础较差的,可以逆教的课文也应“顺”教,以利学生理解;学生基础较好的,可以逆教的课文就“逆”教。还可以“逆”中有“逆”,以利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我主张“动静结合”。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教学中,“动”多“静”少,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思维很少参与学习,学习效果肯定不好;“静”多“动”少,则学生容易疲劳,不能有效利用“静”的时间。因此,应考虑年级特点,“动”“静”合理搭配,低年级“动”为主,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增加“静”的次数,延长“静”的时间。
我希望有朝一日,在我的课堂上,能够体现以下一些关键词:儒雅,大气,自然,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