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一剂不变的良方——读
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朗读要求规定: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又说:“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加强朗读指导训练呢?我认为可以从学生实际与教材出发,做好以下几点:
一、给足“读”的时间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求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作为教师应在上课前让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课文,使其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要避免问题过碎、满堂问式的串讲,多给学生朗读课文内容的时间,从而达到真正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扩大“读”的面
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采用默读、轻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控制指名读。在大部分的讲读课中,可采取“默读勾画——轻读品味——议论表达——朗读反馈”的教学方法。在这四个教学环节中,读占了三个。默读后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重点写了哪个方面?并分别勾画出来;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轻读、体会课文是如何一点一点来写清楚的;然后,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对字词、对课文的理解;最后指名朗读,反馈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机会与足够的时间参与到课堂“读”的实践中来。
三、提高“读”的质量
读得再多,没有质量的保证,也难以真正提高课堂效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第一要要求学生做到“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并保持协调一致,用“心”去读;第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做到每读一段、每读一篇都要有目的,不白读;第三还要选好读的重点,一篇课文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必须选择有助于进行词句训练的、有助于挖掘文章主题的、有利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内容作为重点来读。
总之,学生必须有足够的机会参与阅读实践,而朗读课文正是学生重要的实践活动。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朗读实践活动,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储存,在读中表达,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