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京师研学8】学习讲话敢于担当
习近平同志自十八大以来,发表的系列讲话从数量上看:已发表600多篇。2014年9月9月,习近平到北师大考察,参观展览。看到民族精神的书的时候,就说了民族精神有两个特点:一是和平防御性;二是包容性。看到语文教材,说要多读一些古典诗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并与师生座谈,提出了做党和人民的满意的好老师,就是四有好教师: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
核心关键词:
中国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大发展理念
经济新常态和代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带一种战略
治国理政
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已经形成的了体系:
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
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什么是民族复兴?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我们的文化要处在世界先进文化前列,民族的文明素质在很大提高;二是我们的民族要对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国家富强:中国梦与十八大的奋斗目标结合,两个100年,建党10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国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
中国梦是指人民的幸福之 ,是人民对幸福安康生活的追求与期待。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人民幸福也有两个标准:一是经济上的富足,即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实现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二是精神上的丰富,这包括政治权利得到保障,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理念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道路自信、理念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自信来自于对历史经验的正确评价和探索成果的充分肯定。三个台阶:经济实力;生活水平;综合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90多年探索的结果。第二个自信来源于对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的坚决摒弃。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2006年10月,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凝聚中国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总结根据新的实际,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三步走”战略:一是2000年到2020年,合成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到2050年,实现现代化;三是2050年后,实现中国梦。
前进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改革是由问题全副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一是啃骨头;二是涉险滩。因此,有思想障碍,有体制机制的痼疾,也有得益固化的问题。如何深化全面改革?这就要坚持四个统一: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在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改革开放之初,阻力重重,创办经济特区,人们议论纷纷,是否坚持?邓小平解放思想,奋勇开拓。二是整体推进和突破有机统一。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全面的改革,强调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又有重点突破,强调政府
三是解放思想与科学发展的统一。关键是尊重规律,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真正把推动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切实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四是顶层设计与摸石头过河相统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微电子技术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个或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全会决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
根本要求:全面依法治国
简而言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落实《决定》要处理好五大关系:一是党史的领导与治国的关系;二是改革与法治的关系;三是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四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五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与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任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根本保障:全面从来治党——党的领导与党的建设
一定要加强党的领导。习近平“七一”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和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首先是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宣传思想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宣传思想工作。”
今天,网络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的心腹大患。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军事威胁、恐怖威胁、政治安全威胁和网络安全威胁。四种威胁以网络为纽带,互相交织,互相关联。可以说,网络战日益临近。习近平同志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指出: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其次是坚持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要更加注重发挥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依法保障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最后是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充分认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的重要性,强化官兵打仗、带兵打仗、练兵打仗思想,确保部队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人民军队。习近平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因此,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是要加强党的建设。习总书记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领导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
从建设的内容来看,一是思想建设。习近平指出: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信仰的确立来自于理论的认知,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同时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习近平指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理论上坚定成熟,什么力量也不能动摇我们。我们现在做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情,但不能忘记初衷,不能忘了我们最高的奋斗目标。在最高目标的问题上,不能含糊其辞,语焉不详。如果心里不踏实,就去钻研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多读几遍。二是作风建设。群众路线要反对“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三严三实”: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已,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同时,提出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八项要求:一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各级各部门党委(党组)必须树立正确政绩观,把从严治党责任承担好、落实好,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把每条战线、每个领域、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二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提高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全党同志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把爱党、忧党、兴党、护党落实到工作生活各个环节,敢于同形形色色违反党内政治生活原则和制度的现象作斗争。
三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从严治党重在从严管理干部,坚持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广大干部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五是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不正之风离我们越远,群众就会离我们越近,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持续努力、久久为功。六是严明党的纪律,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党内不允许有不受纪律约束的特殊党员,党的各级组织要积极探索纪律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的途径。七是发挥人民监督作用,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要织密群众监督之网,开启全天候探照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要交给群众评判。八是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研究管党治党实践,使从严治党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到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上来,集中到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上来。
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以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根本改变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摆脱经济增长过多依靠要素投入的路径依赖,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意识。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才能行稳致远。要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 必须牢固树立协调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才有走美丽中国之路。要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系统退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就是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必须树立共享发展的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外部环境:开辟国际战略新境界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得益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文化传统、国情、时代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决定要中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不能把中国克制和忍让视为软弱可欺。同时,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共建命运共同体,推动共建21世纪新型国际关系,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倡议。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总抓手。总体战略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以“五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为主体,实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共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习近平讲话的特点和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习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党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同时,充分体现习总书记是一个善于运用历史思维、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分析形势、把握趋势、谋划大势的领袖。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体现在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显示了趋势深厚的为民情怀,弘扬了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传承了埋头苦干的光荣传统,增强了全党全国人民的信心和力量。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论述精辟、富于创新,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系统把握。
(本文根据教育部社科中心王炳林同志讲座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