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实验小学:【京师学堂5】最忆是江南

作者:鲍宗武 文章来源:实验小学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17-06-19 字体:

雨后的北京,更是热得出奇。今天的气温居然到了38度,让我这个江南居士品尝了所谓北方的炎热。

夜晚,走在北京的街头,灯红、人潮、车流在眼前闪过,望着匆匆的人群,都在为追寻更美好的生活奔波。行走一小时下来,好像也没有什么汗水,但是北京干燥的天气,还是让人不舒服。总觉得嘴唇有些干裂,喉咙也痒痒的不痛快。这要是在家乡,那是绝对没有这种感觉的。

北京的朋友好客,除了品尝牛栏山之外,一定要带我出去走走。我们来到附近的后海。后海是什刹海的一个组成部分,由前海、后海、西海三块水面组成的什刹海,为了与北海、中海、南海“前三海”区别,被称作“后三海”。这是北京城内700年以前,元大都时期的古老水域。

说是“海”,其实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是旧时皇家独享的一泓清池。后海与著名的北海一水相连,与景山、故宫遥遥相对。沿海走着走着,一不留神就会看到许许多多的碧瓦红墙。朋友告诉我,看门框上的那个顶柱,有四个的就表示是大户人家,除此之外,还有两个三个不等。在那些高大庄严的大门外,只能看到院内高大森郁的树木,仿佛诉说着自己悠久的历史。走在后海长廊,有一种走在西湖边的感觉,这在北京应该是比较奢侈了。但和杭州相比,显得更苍老些,人潮更有些北方的彪悍之感,杭州则多了几分江南的秀美。

这不得不让人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词《忆江南》。在白居易的眼里,江南始终无法忘记是三个画面:一是画面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第二个画面是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第三个画面是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余年,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因此,这首词是别离杭州的回忆之作。在白居易的眼中,记忆的是江南的水、江南的潮和江南的美酒。

而在后海边行走,那风、那水、那柳枝,总缺少了一种特别的味道,少了几分温柔和妩媚,多了几分热度,几分清脆。因此,再怎么看后海的美,总不可能找到王世贞的笔下的江南: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眼前却也是见许多荷花,半开末开,随风而动,但是体验不到藕丝风的感觉。

想到这里,望着眼前之景,便觉眼前之景索然无味了。

于是,我待朋友说,不如带我走走这风景之外的风景吧!我的意思是走走那些没有改造的、原生态的、不知名小胡同。于是,我们拐进北京小胡同,绕过钟鼓楼,尽往小胡同行走。这倒让我感觉到了那原生态的北京味道。一辆辆残破自行车,我看是七八十年代的那种,基本上堆満了过道。除了自行车,还有那些年代比较久远生活用品,看似破破烂烂,但在我的眼里,但是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北方真正住民的感觉,那灰砖灰瓦的四合院那墙上的衰草慢行着的老的背影,写满了无尽的沧桑。于是拿起相机,记下许多画面。在这里,我找到真正的北京:那种不慌不忙,那种不急不缓,那种从容优雅……

这样的胡同徐徐走过,就会有一种感觉:好像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走进那慢镜头里,体验厚重历史好像不再摇动了,无影无踪了,只有那缓缓而过的老人,摇着蒲扇着膀子,一脸迷茫……阳光静默了。

可是,北京就是这样,老胡同忽然就境界全开了:那种嘈杂就扑面而来,那种都市的现代气息也扑面而来回复那种往日的匆匆。头望天,北京的天气还有些迷朦,乡的味道却在心里更加清晰了。苏轼的那一首词便涌上心: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我想,或许这就是想念江南的味道。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