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京师习行1】邂逅北师大
6月北京,刚好邂逅一场小雨。据说,是一场难得的小雨。
夜空中的北京分外的沉静,分外厚重。一路行来,总感觉到那文化的深沉,让这座历史名城有了这样的外衣。每一座桥梁、每一道小路,每一条胡同,哪怕是每一处的建筑,都有了这样的厚重的味道。这使我想起上海,气质不同,韵味不同,那么格调也不同。上海是高大的建筑拔地而起,各种各样的文化的交融,那里展现的是繁华,热闹、华贵的都市。或许,这就是不同的气质营造出不同的文化味道来。
北京师范大学——一所向往的教师殿堂。北京师范大学(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北师大”,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清代末年建校以来,北京师范大学始终同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进步事业同呼吸、共命运,在“五·四”、“一二·九”等爱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师大名人云集:如李大钊、鲁迅、梁启超、钱玄同、启功、胡先骕、汪堃仁、周廷儒等名师先贤曾在此弘文励教。学校秉承“爱国进步、诚信质朴、求真创新、为人师表”的优良传统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形成了“治学修身,兼济天下”的育人理念。
13日早晨,简单的开班仪式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教师发展处的黄贵珍处长,为我们带来了第一场精神盛宴《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黄处长参与的教育部出台的许多纲领性文件的出台,可以说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的教师队伍的发展。特别是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首次构建了教师队伍建设标准体系,有效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印象最深的是给我们介绍的校长校准问题,仔细对照,的确差距极大。校长是履行学校领导与管理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专业标准》是对义务教育学校合格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培训课程标准、考核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基本理念是五个方面:以德为先,育人为本,引领发展,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从校长的专业职责来看,其标准分成六个方面,其实也是校长角色的定位,更是校长的责任与使命所在。一是规划学校发展;二是营造育人文化;三是领导课程教学;四是引领教师发展;五是化化内部管理;六是调适外部环境。
13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教育学部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鲍传友给我们授课,其演讲的主题是《教育管理案例的写作》。鲍教授从新鲜的案例入手,从教学管理案例的起承转合说起,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教学管理案例,令我们耳目一新。如何运用好教学管理案例呢?教授一句话:作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载体,作为同行交流的主要材料,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参照,同时教师校长专业成长的主要标杆之一。特别给我样校长布置作业:梳理自己学校的管理案例。主要的要求是从背景分析到起承转合,到过程研究,完成一万五千字的管理案例书写。
另外,鲍教授还为我们讲授了校园文化的问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社会过日子的方式(梁漱溟语)。什么是校园文化呢?从定义上来看,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文化建设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但是,其实真正的校园文化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校园的活动不是文化,校园的布置不是文化,校园特色不是文化,优质的校园硬件更不是文化……那么,校园文化是什么?在我的眼中,校园文化首先是一种气质,学校的精神气质。气质源自内涵,内涵源自学校文化的长期滋养。一所学校也应当有学校的气质,体现在校园文化,体现在教师风格,体现在学生素养之上,甚至是学校显性与隐性的方方面面。当然最美校园是学校气质的基点,美者,非丑也;真美,为见真行善也;见真者,纯有善行,而无杂染。为何?道之所然也。凡见真行善者,当有较高品味,令人向往追求,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其次校园文化体现在教师要有人情味。做个有人情味的老师,意味着不断得宽容他人,关心他人,关注他人,尊重他人;意味着不能用我们可怕的言语去填塞学生的沉默,并且不要迫使他们说我们想听的话;意味着充满深情地走入学生的世界,以便他或她把你看承是能一直倾听他人真话的言而有信者。记得有位名人说过“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要想成为学生都喜爱的教师,就要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学习中、活动中、生活中的。教学中就更离不开教师的赞美与给予,教师还要做到给予不吝啬、赞美多一些,班级管理中处处体现出人情味。
最后校园文化体现在学生上的真,让孩子回归真实的生活。我们现在校园文化许多体现得“不真”,没有让儿童回归真正的生活。这点让我很感觉到警惕,我们的管理活动是不是都是从功利的角度、从成人的角度去设计,而从来没有考虑学生的角度。《夏山学校》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夏山学校(Summerhill school),位于英格兰东萨佛郡的里斯敦村,1921年由教育家尼尔创办。夏山学校施行的是民主的或称自由的教育方式,因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其中有一句话:让学校适应儿童。的确是颇耐人寻味的。
但是,要做到这样的教育境界,我们脚下的路该是多么无奈与艰辛!
【精典语录】
1、 有时候,校长最不喜欢做的是前人的事,最喜欢做自己的事。
2、 校长都喜欢做校园文化,但是做校园文化时,做加法的功夫很足,做减法的功夫明显缺乏。
3、 文化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种仪式,是一个个细致的环节累加起来后的一种效应。
4、 培养一种文化,必须有一定的仪式化的东西,才能深深地印在师生的心上。
5、 中国太闹,教育也太闹。活动都是高大上,那种打动人心的,那种静静的活动少了。
6、 所有文化的符号都是枯燥的,没有生命力的。故事是学校历史和传统最重要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