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中秋明月时……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圣贤莫能度。
时日匆匆,当理解并感同身受的时候,却已过而立之年。又是一年中秋节到了,心中盘算着,无论怎么繁忙,总得回老家一趟,不说团团圆圆,却希望能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
父亲刚刚五十出头,却已是满头白发,岁月的流逝和过多的操劳使头发过早的白了,岁月无情的印刻在父亲的脸上。看着我回家,父亲苍白、疲倦的脸上满是笑容,淡然地对我说:你回来了。望着父亲两鬓白发和苍茫地眼神,我心头颤动,却什么也说不上来,只能笑着点点头,接过父亲手中的摩托车,对我父亲说:让我来。在这样的时节,看见父亲满是老茧的双手有种异样的感觉。那是一种亲情在涌动,一种思绪在翻腾……
我父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民,为了我付出了一切。他经常对我说,不是为了你读书,我早十年前就买拖拉机,不是为了你读书,我早就盖新楼了。现在虽然我已有工作,却也没有让父亲实现他的理想,的确为了能让我上好学,读好书,他因此快乐过,更痛苦过。记得年前父亲给我讲过一件事,那是我读师范学校的第一年,父亲送我到学校安排好了一切,临走的时候,据说父亲给了我许多教诲,在校门口和我告别,而我竟然转身就走了。父亲却一直在门口站着看着,直到我的背影全无,而我竟没有一个回头。可是我的父亲说,他等待就是我的一个回头,当时他心中的酸楚是可想而知了……后来父亲告诉我,他回家时,把身上全部钱都给了我,只留了车票钱,路上居然是身无分文,空着肚子回家。现在我无法想象,那位面色苍白饥肠辘辘的父亲,坐在飞驰的汽车上,望着车外飞逝的风景会想些什么……
在暗香浮动的夜晚,我和父亲一起喝了酒,边喝酒边聊天,并向他说了些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事,父亲显得很高兴,不断地劝我多喝些。曾记得小时候,那是决不能沾酒的。父亲总是说:喝了酒脑子就会胡涂了,读书就不行了。所以一直到初中及师范毕业都不能沾。而父亲酒量不错,到现在有条件能给父亲买上一瓶了,父亲酒量却退了不少。灯光印射下,父亲的脸色红润起来了。望着父亲久违的兴奋的脸庞,我暗暗想着:尊重和孝敬父母是应尽的本份啊。这使我想起了汉代,汉代是以"孝治天下"的,而《孝经》则是人人都要读,包括儿童和成人、男人和女人、文士和武夫,甚至包括外国留学生。甚至在用人上,汉代上至国家,下至官员,用人都以《孝经》为参照系,出现了著名的"举孝廉"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今,特别是物欲横流的今天,说什么也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培育之苦。
我想起陈红的一首歌《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总操心,就换个平平安安。父母亲为了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生我养我教育我,此生不缀;担我忧我挂念我,年年月月,有什么理由不常回家看看。
声响渐息,只闻几声鸟声虫鸣和乡间犬吠,在没有电的中秋之夜,我点上两支蜡烛,凝视着窗外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想说点什么,却只觉得亲情的沉重。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倒是无处可游,思绪却随着烛光慢慢延长……我读过朱自清的《背景》中的那位父亲的关怀与温馨,也感受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中为儿子不断卖血的父亲执着与艰辛,在我的心目中,我的父亲和这些父亲一样伟大。现在,我不能让父亲停止辛劳,不能让父亲享受高级的物质生活,我能给父亲什么?
万籁俱寂中传来低沉而清晰的父亲的咳嗽声,我在想,不要让父亲再为了我担心受怕,不要让父亲再为了我操心受累,或许这就是我对父亲最好的报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