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一种爱
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盘圭禅师,盘圭禅师是一位诲人不倦的禅宗大师。一次一名弟子行窃当场被抓,其他弟子纷纷要求盘圭将此人逐出,但盘圭没有理会。不久,那名弟子恶习难改,再次偷窃被抓,众徒再度请求惩罚,拿知禅师依然不予发落。众徒十分不满,联合写了份陈请书,表示若不将窃贼开除,他们就集体离开。禅师读后,把众底子召来,对他们说:“你们都是明智的人,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因此只要你们高兴,到什么地方去学都可以。但是这位徒弟连是非都分不清,如果我不教他,谁来教他?因此,我要把他留在身边,即使你们全都离开!”
热泪从那位偷窃者的眼中涌出,禅师的一席话涤净了他的心灵。从此他再无偷窃的冲动。
这就是宽容,更是一种无私的爱。
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私关爱。“爱”是教育的核心。在教育活动中,面对问题学生,需要的是真爱,是宽容,是耐心,是感化,是等待。在教学中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是我坚守的原则。然而在这严格的背后,却应该隐藏着对学生无限的宽容。因为我知道,不管学生年龄大小,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当我们顺应了学生正确的要求,那么学生就能愉悦地接受。相反,如果我们只是以大人的意志为转移来约束学生,有的学生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记得前不久,我班有四、五个学生向我反映,他们的钢笔同时在一天时间里丢了,后经调查,原来是我们班的姓杨学生拿去了,问其原因是这样的:在课间活动打篮球时,一位同学骂了他一句,他怀恨在心,晚自修下课后,又从寝室返回教室,到骂他的同学桌底下想拿走钢笔,结果没找到,就随手拿走前几桌,拿走了好个同学的钢笔。经过教育引导,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并诚恳的写了《说明书》。他的《说明书》写的特别认真、清楚。大概有亲身体会和真情实感吧,这份《说明书》比以前任何一次的习作或日记都写得要好。我在批评他的同时,又当着全班学生,表扬了他写《说明书》的认真态度。他听了非常高兴,完全没有受批评后的沮丧,一脸阳光。并且从这事以后,杨某爱上了写随笔,他把写随笔当成了快乐的事,无论是平时日记,还是考试时的习作,他都认认真真地,期待着老师的肯定和鼓励。
我庆幸,庆幸自己在处理杨某的事时多了一份耐心和细心。当时,如果我把他当成一个贼,对他进行严惩,或在班级中严厉批评,又会是怎样的一种结果呢?或许他继续怨恨同学、怨恨老师,继续做恶作剧,或许……
作为老师、班主任,经常会听到、看到某某学生不守纪律或做错事。让班级减分,自己的考核受影响等等,也让自己感到脸上无光,不由地把内心满腔的怒火往学生身上点。这样做的结果,学生非但不接受,还产生逆反心理,从而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这是教育的下下策。这时,需要我们抛弃一切杂念,耐心的引导,需要我们的理解和宽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强。”
记得有个星期三,有一位老师向我反映,班里的邱某不听劝告,就是要蒸稀饭(蒸稀饭容易烫伤),还去拿别人的菜吃等等。这个邱某是班里59个学生中最让我头疼的学生之一,经常闹点这是或哪事让我心烦。晚上,趁晚自修时间我让他坐在我面前,花了整整一节课,我耐心地和他交谈着。在交谈中我问他:你在学校学习5年了,有几次印象最深的开心事?他小声地说:游戏创编得奖和儿歌投稿得奖时最开心,还有语文日记写得好,受老师表扬也很开心,其他几乎没有。其实,他还是一个爱读课外书的孩子,我平时没少表扬他。正是因为对他的鼓励,才有他以上的成绩,也是让他引以为豪的。
之后,我让邱某写写我们之间的交谈的体会。他体会的最后两句话很让我感动,他说:老师,将来我能上大学会非常感谢你,就是不能上大学我也感谢你。虽然,他说这话不一定真心,他一时也不可能改正所有的缺点,但他会这么想就是很大的进步。之后的两天,他表现的特别好,上课非常认真。
教育,需要爱的回归,需要一个充满爱的心灵去震撼另一个心灵:需要教师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显微镜来看学生的缺点;需要教师多一把尺子,丈量多一批人才;需要做到真爱无声,宽容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