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悟“无限”

作者:尹志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26 字体: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学习数学不仅为了学习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培养数学能力,建立起自身特有的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从而科学地进行思维。

小学数学虽属启蒙阶段,但在教学过程中却无处不见数学思想方法的存在和应用,例如结合有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这些是数学知识的有机组成部分,只要稍作挖掘,并不难发现教材中许多地方都或明或暗地体现着。如何去挖掘并适时、适度地加以渗透呢?

一、读懂教材,发现教材中的思想方法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如果单独给学生讲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先学会数学知识,才能领会知识深处的思想方法。“无限”思想方法用得最多的是在代数和几何图形当中,体现的比较明显。

二、类比教材,让学生感悟“无限”思想。

“无限”思想在教材中频繁出现,自然会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在教师的适度强化下,绝大多数的学生应该能有所体会、理解,只有被重复运用多次,并且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才能被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形成数学思想方法。不过,我们在教材中总能在不经意处发现它的存在。如引进“自然数”的概念时,就要让学生看到自然数0、1、2、3……是“数不完”的,从而体验到自然数有“无限多”;描述“直线”这一几何概念时,就要让学生看到它可以“向两端无限延长”……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去领略“无限”的含义。在《直线、线段与射线》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通过这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时,往往不舍得在这里花费时间,有的尽管也创设了让学生画射线的情境,但只要学生画了没几条就急于下结论。我们应该用极大的耐心让学生在自己动手画射线的活动中,初步感觉到即使画了十几条还可以再画,再巧妙地借助于生动、形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使他们确信了“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同时,在练习中也要充分挖掘练习中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在“小数的性质”最后的练习设计时,先出示课本“练一练”的第1题:把下面各数中大小相等的数分别写在两个圆圈里:3.0、0.30、0.300、3. 000、3.00,让学生集体完成后,教师对教材进行了更深的挖掘,继续就0.3相等的小数展开了教学。教师追问:“与0.3相等的小数除了这些还有吗?学生汇报自己写的情况”;教师继续追问:“如果让你一直写下去,怎么样?为什么这些小数都和0.3相等?”这样耐心组织教学,非常自然地渗透了“无限”思想,而且这样的练习设计,能“使人人有事可做”,真正体现了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更多的东西。

当然,在教材中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用“无限”思想去理解的,更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还不等学生充分感知、体验,简单地列举几个例子,就急于把结论和盘托出。即使运用归纳法,也总是有不“到位”的感觉。作为我们一线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不断体验中,感悟“无限多”,有不到渠成之感。

三、超越教材,形成“无限”思想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从课程内容来看,概率与统计、空间与图形等内容受到重视;从课程目标来看,对学生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倍受关注。尽管作为“科学的数学”不同于“学科的数学”,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至关重要,作为一线教师必须充实自己的数学功底,具有广泛的数学知识,灵活处理教材,超越教材。比如,在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中,当学生认识了真分数、假分数并和1进行了比较之后,设计这样两个问题:(1)分母是2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3、5呢?想一想,真分数的个数与它的分母有什么关系?分母是6的真分数有几个?分母是10的呢?(2)以上这么多分数,如果用字母a和b分别表示它们的分子 和分母。什么情况下, 是真分数?什么情况下,是假分数?什么情况下,能化成整数?在这里字母a、b可以代表除0外的任何自然数,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感受“无限”思想。

“无限”的思想方法仅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所体现,我们在其他知识领域也能不断地发现它的踪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感悟,给学生留下足够印象,培养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周围事件。此时,对这种数学关系的认识已成为一种思维模式,该数学思想方法已经形成。

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并不是深奥的东西,在小学的数学知识体系中,只要我们细致观察事物的表面,认真思考分析事物自身和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主动推广应用所发现的方法,将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中,就能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