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关注幼儿区角活动 促进幼儿发展

作者:金竹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23 字体: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幼教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领域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教育思想与行为,转而追求一种新型的更自由更灵活的教学形式——区角活动。它不仅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也在实践中不断被挖掘出来。但如何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则是我们教师不断努力追求的所在。然而,近日在各幼儿园指导工作时发现我们的农村幼儿教师在指导幼儿的区角活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指导和实践误区,现归纳如下:

1、回避指导,无所事事:教师看到幼儿操作中的问题,但又不指导,怕指导不当或不知道如何指导。

2、指导不了;

(1)、指导似蜻蜓点水:其原因是抓不住活动的重点与难点。

(2)、指导时手忙脚乱:其原因是师生交流不够,教师指导机会把握不准。

(3)、指导时干预过多:其原因是不相信幼儿。

3、幼儿有时不愿参与操作活动。其原因是活动本身缺乏趣味性,单调枯燥,操作活动难度大,同时教师教学语言较平淡。

4、操作马虎,不能反复尝试操作,甚至游离活动。其原因是材料重复次数过多,幼儿已无兴趣;或者活动规则与要求简单,幼儿很快掌握;或者幼儿急于尝试新材料、新活动。

5、幼儿不愿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其原因是幼儿缺乏有意识记忆,对操作目的和操作行为不理解,单纯模仿,缺乏与之相对应的语言。

6、幼儿有时不能独立思考,在区角活动中易受同伴操作方式或操作过程影响。其原因是幼儿自己不会,对操作要求及方法均不懂,此外,也可能是缺乏自信,没有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7、幼儿不太关注活动的指导。其原因为教师指导方法模式化,不能吸引幼儿;或者幼儿参与少,此外幼儿已感疲劳也会不太关注活动的指导。

区角活动的指导是一种双向交流,提供幼儿交流各自的经验,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分享同伴的快乐。指导的方式、内容以幼儿年龄而异。协调地处理教师(指导者)和幼儿(被指导者)之间的关系,变紧张的指导气氛为融合,可以使指导主体与指导客体放松情感,更客观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运用中,必然要改革传统的指导方法,指导由统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协调幼儿产生的不同观点。结合上述问题可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正确理解“幼儿自主性”,充分认识教师在区角活动中进行指导的必要性,掌握一定的指导技巧,在活动前主观上要周密计划和安排,发现问题能理解问题的原因予以有的放矢的指导。

2、分析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加强活动的条理性。

3、重视幼儿的反馈,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路,加强与幼儿的交流。

4、保证幼儿自主操作的时间、空间。

5、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把握操作活动难度并加强教师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趣味性。

6、适时地调整活动材料;区角活动规则与活动要求应适度;强调活动规则,提供充足的新活动材料。

7、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帮助幼儿记忆、理解,引导幼儿用简单语言讲述。

8、教师首先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其次鼓励幼儿独立操作,另外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

9、针对幼儿实际,采用指导方法多鼓励幼儿参与指导,同时注意观察幼儿,调整指导的方法与时间。

教师在指导时要考虑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保护幼儿活动的积极心态,从而使幼儿始终感受到区角活动是快乐的活动,乐于参与区角活动。此外,教师应该及时的分析和反思, 在观察和指导的基础上,做好及时的观察纪录和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在这其中,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教师:对环境创设是否适宜;布局是否合理;材料提供上是否要作调整;游戏中的介入行为是否及时、适时,对幼儿的游戏是否有推动作用。二是幼儿:孩子的兴趣在哪里,有没有什么变化;游戏中需要幼儿积累怎样的经验,幼儿是否已经具备;幼儿在游戏中的交往、合作等达到怎样的水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等等。有了分析、反思才能体现指导的价值,帮助我们不断发现区角活动的价值,促进幼儿在这样的自主游戏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将主题活动与区角活动有机结合、互相渗透,使主题在区角中生成和发展,使区角在主题背景下丰富和深入,体现出课程内容的整合性,促进了幼儿整体性的发展。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