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教育网欢迎您!
您的位置:首页 >教师之窗>教学感悟>详细内容

教学感悟

教学所感

作者:尹志浩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07-04-17 字体:

在新课程改革中,把《自然》改成了《科学》。这绝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而是对教育者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更高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把自主探究视为课程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有开放的教学思维。我尽量做到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要点,设计学习的方法,把握学习的全过程。以往“以知识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只是“知识的灌输”,客观上造成了一种沉闷、压抑的而非合作化的环境。而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教师不再一讲到底,一灌到底,而是起到引导和参谋的作用,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新课程首选的方式。

在日常的科学课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课堂上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布置了一个研究课题后,让学生各自观察研究,接着再让同一小组的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各说各的发现,随后老师请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举着手高喊:“我!我!”,唯恐别人抢了先。学生甲说了自己的发现后,老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可站起来的学生乙竟说了与学生甲相同的发现。若同学说得不够正确,老师会问:“你们对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可随后站起来的学生却仍在说着自己的发现,与老师的发问毫无关系。教室里乱作一团,老师终于发脾气了:“安静!我看谁听得最认真!”并指名让学生复述刚才的提问。此时,未能发言的学生在叹息声中一个个垂头丧气,有的则不甘示弱,仍在下面悄悄地说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干脆做起与课堂无关的事;有的虽端端正正地坐着,但却一言不发。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太少,使学生既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不会用正确的语言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只管自己说,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潜意识中交流的目标是教师,因此当其他同学发言与自己无关时,只是在等待下一个轮到自己与教师进行交流的机会。由此看来,作为老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听和说能力的培养。

如果都培养好了,学生会听会学了,那么对于学生最感兴趣的科学课究竟应该教些什么呢?在以前自然教学工作中,教材编写地非常详细,教学目标是什么,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何在,本课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哪些,实验如何***作,所做实验为了说明什么等等,我们教师只要照本宣科,一步步按照教参上的来进行教学就可以了。一堂课下来,虽然说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的枯燥,但课堂教学目标还是完成了,重点、难点还是突破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也牢记了。但是现在的科学教材上面都是一些条条框框的东西,一课教材上面的文字加起来也没有多少字,读不了多长的时间,教学目标都没有写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也没有指出,有些教学内容还要自己确定,可真是难为我们老师了。后来我读了与科学教材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才明白:《科学》教材的编者在“给《科学》教师的一封信”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科学》教材编写意图着重是培养教师的“大教学观”和“大教科书观”,注重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这一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可就不怎么容易了。要做到“用教材教”,那么科学教师的个人整体素质就必需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需要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分析每课教材所着眼的基础知识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是什么,每课所注重的科学知识的养成、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等。这样才能把握好每课教材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此外还要以学生为本来确立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确立教学目标,只有从这些问题引入课堂教学,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他们主动地、自行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

科学课不像别的学科那样,它的实践性比较强,几乎每节课都有实验,比如我在教六年级科学《凸透镜》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己照书中插图那样实验,说明凸透镜有成像作用,然后让学生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立在桌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并使火焰、镜面、纸屏的中心高度大体相同,再左右 移动凸透镜。学生清楚地看到: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像都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通过实践,学生很容易明白本课的知识要点 。

既然要做实验,那么每节课都要提早准备,比如我在讲《观察种子》一课时,提前二十天就让学生找几粒菜豆、蚕豆、玉米等种子,用水浸泡发芽。当它们长出胚根、胚芽时,拿到课堂上,结合课文插图和说明。学生亲手一解剖,很快就理解了课文内容, 掌握了种子的结构,认识了种子、胚根、胚芽、子叶,了解了各部分的作用。学生理解快,并且记忆深刻。科学课还要寓教于乐,如我在教学《了解空气》一课时,首先问学生:“你们爱看变魔术吗?”引起学生兴趣之后,让学生看我表演“魔术”(做实验)——把一个纸团紧紧地塞在玻璃杯的底部(不能掉下来),把玻璃杯倒过来竖直按入水中,不能倾斜,过一会儿,再竖直的取出,然后轻轻取出纸团,发现纸团一点儿都没有湿。学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莫名其妙。此时,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变魔术”,讨论其中的道理 。学生用自己课前准备好东西,兴致勃勃地做起了实验,看到自己的“魔术”也成功了,心里无比喜悦,拿着杯子仔细观察,认真琢磨其中的道理,讨论得十分热烈。最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总结纸团不湿的原因:原来是空气进到了杯中,空气占据了杯里的空间,使水无法进入到杯中,所以纸团不会湿。

要想上好一堂科学课实在不容易,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我会不断克服和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喜欢的科学老师。
【打印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