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感研修17: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孔子生平及教育思想整理
遂昌育才小学 罗艳芳
孔子人生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孔子35岁时,因鲁国内乱而奔齐。为了接近齐景公,做了齐国贵族高昭子的家臣。次年,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事,孔子说:“君要象君,臣要象臣,父要象父,子要象子。”景公极为赞赏,欲起用孔子,因齐相晏婴从中阻挠,于是作罢。欲起用不久返鲁,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今汶上西地方官)。由于为政有方,“一年,四方皆则之” 52岁时由中都宰提升为鲁国司空、大司寇。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十年),鲁、齐夹谷之会,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齐景公欲威胁鲁君就范,孔子以礼斥责景公,保全了国格,使齐侯不得不答应定盟和好,并将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子54岁时,受季桓子委托,摄行相事。他为了提高国君的权威,提出“堕三都”、抑三桓(鲁三家大夫)的主张,结果遭到三家大夫的反对,未能成功。55岁时,鲁国君臣接受了齐国所赠的文马美女,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遂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另寻施展才能的机会,此间“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鲁国季康子听了孔子弟子冉有的劝说,才派人把他从卫国迎接回来。
孔子回到鲁国,虽被尊为“国老”,但仍不得重用。他也不再求仕,乃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他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老而喜《易》,曾达到“韦编三绝”的程度。
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便停止了《春秋》一书的编撰。72岁时,突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次年(前479年)夏历二月,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弟子:子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曾参、子夏、子张.........
孔子教育思想:
(一)孔子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背景
孔子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新兴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他是这个过渡时期的过渡人物。孔子的思想基本上代表了当时比较开明的奴隶主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前进的倾向和要求。书中第二章介绍了孔子出生于没落奴隶主贵族家庭,“少也贱”,长期生活在下层人物中,了解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同时,他又有与当权者交往的机会,进可为官,这就是孔子既忠君又爱民思想产生的原因。孔子出生的鲁国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周朝的典章制度在鲁国保存得最完整,孔子自幼受到西周文化熏陶,因而对周礼非常熟悉和钦佩,“吾从周”便是他发自内心的活语。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赞赏“重民”、“利民”思想的原因。孔子适时开办私学,总结和发展了我国当时传统的古代文化,将诗、书、礼、乐等经典纳入他教材范畴,对我国文化教育影响很大,这些,都形成了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他的评价各说不一。第一章“绪言”中,作者对历史长河中的种种论断进行剖析: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的学说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其中某些保守部分还受到进步思想家的反对;秦汉以后建立了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孔子的学说受到了封建贵族的大力支持,因而逐渐成为我国2000多年来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汉代王莽第一个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这之后到唐宋元时期,孔子相继被封为王;明、清两代,由于帝王的权力提高,孔子的王位则降至师位;清末民初,满清复辟,尊孔子为“教主”。“五四”运动以后,孔子的地位起了根本改变。作为封建文化的代表人——孔子,他在文化上的统治地位当然要被推翻。在国民党统治区,为了奴化教育的需要,孔子又很快被恢复到与天地日月同等的崇高地位。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如何来研究孔子呢?正如作者所言:孔子基本上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最大的贡献主要也是在教育方面,我们从他的教育思想中可以得到不少对我们有益的东西。
(二)孔子教学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总观全书,作者将孔子的世界观、孔子论教育的作用、孔子的教育目的、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论教师等方面作为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1.世界观是支配一个人从事工作的思想动力,孔子的世界观正是他教育思想与实践的源泉。对天命鬼神的不迷信,是孔子世界观的一个特点。书中讲道:“孔子讲‘命’基本上都是关于人事方面的。他主张身体力行而不是宿命论者。”认为世界现象是变化不息的,这是孔子世界观的又一个特点。“易”的变化原理对孔子思想可能产生的影响,又是孔子世界观的特点之一。作者指出,“孔子承认这种自然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思想是可贵的,这是他的社会改革思想一种重要的哲学基础。”另外,孔子对社会历史问题的唯心主义观,“他认为道德是推动历史的主要力量,……,企图用‘温和’的方法去改良社会,”这些思想,主要就是从孔子本身的唯心观出发的。当然,我们应肯定的是,孔子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构成了他教育思想的支柱。
2.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孔子的教育作用观就是“教育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教育工作就是政治工作的一种形式”、“孔子之努力于教育,也就是为培养自己的实力,作为政治资本,以便更有效地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基于这一目的,孔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把教育和人口、财富作为立国的三大要素。他认为老百姓应该受教育,这些思想又比奴隶制时代前进了一大步。孔子承认知识和道德都是要靠学习培养出来的,教育是形成人的个别差异的重要原因,因而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他的“有教无类”主张,也是从“性相近”的思想源出的。
3.孔子的教育目的。 “圣人”和“君子”是孔子所认为的理想人才,孔子的教育目的,主要就是要培养士成为君子。而君子所应具有的品格有哪些呢?书中分析道,君子的品格可分为两方面:对己能“修己”,对人能“安人”、“安百姓”。
孔子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是“至于道”的这种最高理想的社会,这是“天下为公”的时代,大道得行的“大同”社会。他把对尧舜时代的憧憬作为理想,也是他对当时现实不满的一种反映。但是,这种憧憬,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孔子的教育目的,便具有一种理想化的色彩。
4.关于孔子的教育内容。孔子是以“文、行、忠、信”来教育学生,而“行、忠、信”则属道德范畴。至于“文”,则是指诗、书、礼、乐等典籍。“文”教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仁”和“礼”两大范畴。“礼”主要是指传统的西周典章制度、风俗习惯,“仁”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德品质。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的是“仁”,不是“礼”。他一生努力的主要方向是要“使天下归仁”,用上说下教的温和方法来革新社会,在旧制的形式——“礼”中注入新的精神“仁”,借以改良奴隶社会的礼制、秩序,使之更能适应当时奴隶要解放及一般自由民要求改善生活和政治地位的时代潮流,这是孔于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是他进步思想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当然,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孔子的许多道德说教基本上都是为当时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服务的。历代帝王也常利用或歪曲孔子某些道德思想,作为麻痹人民、统治人民的重要工具。但在当时条件下,孔子的思想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5.孔子的教学方法,孔子的五个教学方法:第一,对传统的各科教材的小心选择和灵活运用。主要分析了孔子对传统诗、书、礼、乐、春秋的删改、修订。第二,善于诱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如“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等。第三,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学习的过程和态度,主张“因材施教”,注意学生“学思行”的结合。第四,善于运用问答法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第五,注意关于道德教育任务的培养,向学生传授“知”,“仁”、“勇”三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知、情、意的道德教育的基本过程。对孔子教学方法的总结,基本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特点,抓住了本质,突出了孔子作为一代名师的优秀之处。
6.孔子论教师。孔子正是禀承了重视教师的传统并加以发展,把师德提到“仁”的高度。作者认为:“孔子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作为一个教师的个人人格的感化,重视以身作则。”孔子所要求的“博学”、“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学无常师”、“专业乐业”、“诚实”、“不固执”、“谦虚”等等,既是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作教师的标准,孔子正是身体力行一个优秀教师的职责。因此,“在今天看来,作为一位教师,他有不少优良的教师品德、模范事迹,值得我们重视和批判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