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里学习更幸福
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实践与思考
大家好!我是来自龙洋乡中心小学的周志阳,现在担任二年级班主任。也许大家看到这个题目会认为我今天要和大家介绍如何引导学生在家里学习、如何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其实不是的,我这个“家”指得是我和三十多个孩子以及任课教师组成的和谐快乐的大家庭。
为什么我会提出并实践“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呢?那要从我特殊的班主任经历说起。我工作了七年了,工作前三年任教初中,后来中学撤并我就留在了小学,由于人事比较难安排,我接任了一年级班主任,我当初中班主任的时候很严格班级很稳定,可以说很成功,但是当一年级班主任就很失败,从开学第一天开始哭闹跑回家的学生就没有停过,家长们也非常担心,三天两头来学校。哭闹的学生、守在教室门外的家长成了我们班最具特色的“风景”,有些家长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安心上课,甚至扔掉了手中的农活,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带孩子。我心酸极了,我在想一定要想办法带好这批学生。
我想我遇到的问题也是很多低段班主任常遇到的问题,随着学校布局调整,寄宿制学生占的百分比也越来越多,像我们龙洋小学住校生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对寄宿制学生的生活管理和指导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我通过细心观察、走访,发现会逃学、想回家,不想读书的学生大多都很不适应学校的生活,我意识到一定要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加强细节管理,要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就像在家里一样温馨、快乐,因为生活是学习的保障。
我开始着手研究“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我加倍关注学生生活,于是我住进了学生寝室,和学生同吃同住了半个月,半个月来时刻关注生活细节,再通过家访和家长会对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了进一步了解。半个月后我开始正式实施我的“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主要做法有这么一些:
一、做好准备工作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
1、自身树立了乐观的心态、保持微笑平易近人,让学生觉得我和他们爸爸妈妈一样和蔼可亲;
2、训练服务能力:如修补衣服、钉纽扣、钉被角、修拉练等生活常规工作,在遇到生活上小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二)、统一家长思想,少一些溺爱,让学生少一些想家的感觉
二、关注学生生活,营造家的感觉
1、 找一个哥哥、姐姐,生活上照顾,学习上帮助。高年级同学的热心程度
超过了我们的想象。现在这项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传统活动,主题是“大手牵小手,我们一起走”。
2、加强晨检晚查、学生报告制度,生病及时去医院就诊,督促学生吃药,陪学生挂盐水,缓解学生生病时想父母的心情。
3、保管钥匙:大家都知道低年级学生,是很容易掉钥匙的,钥匙掉了以后他们就拿不出菜,他们会很焦虑。所以我就要求家长把孩子的箱子钥匙都放到我这里备份一个,这样在学生钥匙找不到的时候我就可以轻易的解决。
4、小小生活指导家(1)、雨天比鞋子干净,头发干;(2)、生活卫生检查(3)傍晚早晨检查衣服等,确保不会因为个人卫生问题引起感冒、拉肚子等疾病。
5、吃饭、蒸饭登记
三、注重班级“家”文化建设,超越家的感觉。
1、公益图书
2、玩具总动员 以上两项活动倡导分享
3、公益雨伞
4、公益饭盒 以上两项活动感受家庭温暖
5、美化家园
6、红领巾小银行 以上两项活动体现自主
我们都知道“班级管理模式—— 成长环境——成长道路”的原则,我的管理模式,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亲和、友好、奉献、互助的的团队精神,走到我的班里你会觉得很普通,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我所构建的班集体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和谐的、温馨家庭,所以学生对班级的爱几乎超过了对家的爱,在这样的集体里学习是那么快乐。
“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说白了就是以学生为本,努力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不管时代怎么发展,有多么新的管理理念,我想服务思想永远都是受欢迎的。
人人都说班主任忙、累,我也一样觉得很忙,很累,但是我很幸福,我认为幸福是一种生活态度,不是一种生活状态。其实我们这些“带小孩”的身边的幸福很多,有时只我我们没有发觉而已:孩子适应学校生活爱学习了是一种幸福,小小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大问题更是一种幸福……
实施“家庭型班级管理模式”几年来对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1、 遇到问题时做一个“研究型班主任”。
2、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学校社会评价。
3、 班主任任工作要注意创新,更要注意交流、分享、推广,实现研究价值最大化。
祝愿所有班主任通过树立好服务意识,拥有一批健康、活泼、优秀、爱你的“孩子”成为最幸福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