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懒”教师
有一个孩子摔倒了,美国妈妈走过去,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非洲妈妈则自己假装摔倒,然后和孩子一起爬起来;而中国妈妈连忙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然后用脚拼命蹬地,对着地板说:“踩死你!踩死你!” 三位不同妈妈的举动让我深思,更让我不断反省自己的行为:有时总以为孩子小,担心他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于是一切都替孩子着想,为了孩子的一切着想。然而,处处包办代替、面面俱到的“勤” 却没有换来学生的勤学。反而使他们形成一种依赖、养成一种惰性,久而久之,遇事不愿动脑筋,碰到困难畏缩不前。法国罗曼•罗兰说,一个人只能为别人引路,不能代替别人走路。我想我们是否应该放手做个“懒”点的老师呢?
于是我尝试着,早上点名我偷点懒:“小朋友,今天谁没到”?孩子们就“谁谁谁一共几个小朋友没来”,一个也不落下;上课提问偷点懒,大多数的问题让小朋友自己来发问;手工课偷点懒,发下范例,让小朋友自己琢磨该怎么做;课间管理偷点懒,选几个黑猫警士当我的小助手…… 唉,渐渐地,我“懒”了,孩子们倒变勤快了:见了倒在地上的椅子会不由自主的扶起来;发现正在伤心的同伴会主动上前安慰;遇到好奇的事情会主动问个不停;会对老师提要求,会对着我说“不”……
当然,教师真要“懒”出点水平,“懒”出一种境界,那是要花大力气的。武林高人面对强敌大都“懒”动声色,手腕轻轻一抬,便能出神入化地撂倒一排人,不勤练苦磨行吗?教师的“懒” 绝不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不是随意的“懒”,而是经过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的,老师要“懒”得有水平,“懒”得有艺术,“懒”得有目的,“懒”得有计划,只有这样的“懒”,才能“懒”出成绩,“懒”出收获。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引导我们如何做一个“懒教师”:
一、少约束,让孩子多动脑
有学者拿着一张白纸分别问幼儿园的小朋友,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提出这张白纸“有什么用”的问题,结果大出人意料。幼儿园的小朋友想法最多:可以擦桌子、擦皮鞋、擦鼻涕等等。而大学生只有一个回答“可以写字”。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无话可说。难道我们这些勤勤恳恳的教师仅仅是在让那些刚进校门时的“大问号”经过十年寒窗变成走出校门时的“大句号”吗?教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 “异想天开”, 教师,应该和孩子们一起“海阔天空”。不要让太多的规矩和纪律束缚孩子,不要把这不许动,那不许玩挂在嘴边,更不能等学生讲到教师想要的答案时才会“龙颜大悦”。
二、少说话,让孩子多动嘴
早在4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让学生想说就说,想问就问,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也要“偷懒”有方,先想办法把“皮球”踢给学生:有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屑一顾”:“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让同学们来回答”;有时又装笨做个“不知道老师”:“你提的问题太深奥了,老师一时也想不出来,让我们比一比,看谁先想出来?”。总之,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代替,学生一下子解决不了的,就教他们解决的方法,引导他们去讨论探究,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教师该出手时再出手。
三、少帮忙,让孩子多动手
解放孩子的双手,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担心孩子做不好,或怕孩子帮倒忙;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创造让孩子独立做事的环境,引导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如自己穿衣叠被、自己洗脸洗脚、自己整理房间等等,那么不会剥鸡蛋、不会独立生活的大学生就将从此消失。
四、少加压、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空间
教师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多几分学习人生的机会。也不要把儿童关在家中,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懒”教师应该让学生的头脑自主地转起来,让学生的双手灵活地动起来,让学生的嘴舌自由地说起来,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氛围中敢想、敢问、敢说、敢做。记住,今天我们的放手是为了明天学生更好的得到,今天我们的“懒惰”是为了明天学生的更加勤奋,让我们把由“懒”而得的时间和精力更多的放在如何打造孩子们更精彩的明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