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英国
一个享受清凉夏日的好去处;
一个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好环境;
一个检测交际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好平台;
一个与众多外国朋友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一次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8月4日下午,带着莫名的兴奋与紧张,匆匆告别家乡的亲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英语老师汇聚到北京西苑饭店——国家外研中心办公地。经过一夜休整,乘火车的劳累稍减,然而,外研中心对外合作部丁主任在培训会上的交代和要求又让我们这些即将初次踏出国门的“园丁”们油然而生诸多的顾虑和担心:我们能适应英国的生活和语言环境吗?当地的人们会善待我们这些半洋半土的“英语教师”吗?…… 。包天仁教授的叮嘱更使大家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倍增。忐忑的心情一直延续到6日中午登上北京至莫斯科的航班后才被更浓的好奇心逐渐替代。毕竟是初出国门,从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到金发碧眼以及满耳的英文与俄语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此行与以往任何与外国朋友的接触不一样。既来之,则安之。几个小时后,心情反而平静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急于检测自己英语口语的冲动。从要饮料到吃饭,偶尔的黄灯闪烁后绿灯一路,有点得意!陡然发现机上提供的一本宣传杂志中有一张照片颇像本次航班上的空姐。好奇心促成了我们好奇的提问。答案便是更多的诧异:这位空姐居然是俄罗斯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女儿!……
经过近24小时夸父追日式的旅程,我们于当地时间10点经伦敦到达目的地——Colchester。 我们即将寄住家庭的房东们早已等候在学校门口。而在坐上房东的车离开团队的一刹那,感觉这一切都来得太快,而且没有任何的退路,只能豁出去了!由于在北京已得知我入住家庭的房东是两位partners(同性恋的伴侣),虽然对此没有偏见,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意识让心中的不安与惶恐一直延续到下车。接下来与 Paul 和Peter近四十分钟的交流居然出乎意料的轻松,直到Paul带我巡视其房子并介绍他们的房间时,原来那根敏感的神经才被轻弹,然而不安与惶恐却早已烟消云散。舒服的热水澡之后钻进柔软温暖的被窝,居然一夜好睡,远没有担心的失眠与紧张,怪了!英国生活就这样出乎意料地开始了!从8月7日到8月27日三周时间里,好奇与兴奋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旅游、购物和交流中。时而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时而又觉得时光飞逝。这感觉真好!普通英国职工通常是八点半或九点上班,而Paul和Peter(我的房东)却得在七点半前赶去上班,而且他们还有不吃早饭的习惯。从我入住的第二天开始,我就得自己做早饭。然而一周后,也许是吃腻了房东为他们准备的千篇一律的早餐,我居然成了其他中国团成员羡慕的目标。由于年龄的相仿,以及这是他们初次接待中国学员,Paul、Peter和我之间的交流异常的顺利和融洽,进而把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吸引了进来。从中国的历史到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英国的罗马时代到他们的工资税收和日常做饭,交流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他们最羡慕我们的是中国普遍施行的午休制。这与英国普通上班族所拥有的仅半小时的午饭时间相比自然风光无限!学校为照顾亚洲学员的饮食习惯,中午特地提供了以米饭为主食的“hot-lunch”,虽然与中国的大餐相去甚远,但与西方学生普遍食用的三明治和汉堡等 “cold-lunch”相比已是相当的丰盛了。Paul也变着法子给我准备不同的晚餐。每天边看他做饭,边与他聊天便也成了必修的一课,居然也学到不少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自己居然也能很快地适应了以土豆和牛肉为主食的西方晚餐。只可惜一次晚餐时随口的一声“差不多了”却让自己着实挨了一回饿。既然你说差不多了(他们的理解是够了),其他的也就没你的份了,活该!所以,看到喜爱的晚餐,千万别客气!
CESC(Colchester英语学习中心)在给我们开课前先进行了综合测试。毕竟都是英语老师,我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安排在中高级班。30人被分到七、八个不同的班级。上课时间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由于没有统一的吃饭时间,有几位学员的中饭时间只有20分钟!够呛!每个教室一般不超过12位学员。由于是暑期,到那学习的学员也特别多,主要来自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学员的年龄也从十几到五、六十不等,其中有高中生、大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教师甚至还有足球教练!上课时,即使有本国人在一起,老师也随时把大家给拆开了,目的是杜绝本族语的介入和提供更多锻炼口语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中国学员最得意的是语法分析(做练习题)。经常有老师被中国学员所提的问题难倒,急得他们临时上学校的图书馆查资料的事发生。然而细一寻思,许多英国人都不太懂或经常忽视的东西却让我们津津乐道或视为经典,怪了!而交流或发表个人见解时听到、看到的却是中国学员诸多的病句和破句以及典型的中国式谦虚(非到被点名时不乐意自告奋勇)。相比之下,外籍学生尤其是欧洲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活跃的思维,勇于展示自己,不拘小错的风格经常令人赧颜。
头两周中饭后的时间便是开“国际交流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敞开心扉。虽然因语言基础、文化背景和乡音的差异经常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谁都不会介意。三周后离别时居然也是众多的依依不舍,更不用说与三周来朝夕相处的房东们之间的黏糊了!三周时间短暂而漫长,然而如真正希望能借此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中国师生普遍欠缺),那就得“脸皮厚”,有足够的交际热情,同时还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意识。
不虚此行!
一个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好环境;
一个检测交际水平和行为习惯的好平台;
一个与众多外国朋友交流沟通的好时机;
一次终生难忘的人生经历。
8月4日下午,带着莫名的兴奋与紧张,匆匆告别家乡的亲朋,与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位英语老师汇聚到北京西苑饭店——国家外研中心办公地。经过一夜休整,乘火车的劳累稍减,然而,外研中心对外合作部丁主任在培训会上的交代和要求又让我们这些即将初次踏出国门的“园丁”们油然而生诸多的顾虑和担心:我们能适应英国的生活和语言环境吗?当地的人们会善待我们这些半洋半土的“英语教师”吗?…… 。包天仁教授的叮嘱更使大家心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倍增。忐忑的心情一直延续到6日中午登上北京至莫斯科的航班后才被更浓的好奇心逐渐替代。毕竟是初出国门,从满眼的黑头发、黄皮肤到金发碧眼以及满耳的英文与俄语无时不在提醒我们此行与以往任何与外国朋友的接触不一样。既来之,则安之。几个小时后,心情反而平静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急于检测自己英语口语的冲动。从要饮料到吃饭,偶尔的黄灯闪烁后绿灯一路,有点得意!陡然发现机上提供的一本宣传杂志中有一张照片颇像本次航班上的空姐。好奇心促成了我们好奇的提问。答案便是更多的诧异:这位空姐居然是俄罗斯航空公司总经理的女儿!……
经过近24小时夸父追日式的旅程,我们于当地时间10点经伦敦到达目的地——Colchester。 我们即将寄住家庭的房东们早已等候在学校门口。而在坐上房东的车离开团队的一刹那,感觉这一切都来得太快,而且没有任何的退路,只能豁出去了!由于在北京已得知我入住家庭的房东是两位partners(同性恋的伴侣),虽然对此没有偏见,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意识让心中的不安与惶恐一直延续到下车。接下来与 Paul 和Peter近四十分钟的交流居然出乎意料的轻松,直到Paul带我巡视其房子并介绍他们的房间时,原来那根敏感的神经才被轻弹,然而不安与惶恐却早已烟消云散。舒服的热水澡之后钻进柔软温暖的被窝,居然一夜好睡,远没有担心的失眠与紧张,怪了!英国生活就这样出乎意料地开始了!从8月7日到8月27日三周时间里,好奇与兴奋始终贯穿于我们的生活、学习、旅游、购物和交流中。时而感觉时间过得太慢,时而又觉得时光飞逝。这感觉真好!普通英国职工通常是八点半或九点上班,而Paul和Peter(我的房东)却得在七点半前赶去上班,而且他们还有不吃早饭的习惯。从我入住的第二天开始,我就得自己做早饭。然而一周后,也许是吃腻了房东为他们准备的千篇一律的早餐,我居然成了其他中国团成员羡慕的目标。由于年龄的相仿,以及这是他们初次接待中国学员,Paul、Peter和我之间的交流异常的顺利和融洽,进而把他们的其他家庭成员也吸引了进来。从中国的历史到当今的计划生育政策,从英国的罗马时代到他们的工资税收和日常做饭,交流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他们最羡慕我们的是中国普遍施行的午休制。这与英国普通上班族所拥有的仅半小时的午饭时间相比自然风光无限!学校为照顾亚洲学员的饮食习惯,中午特地提供了以米饭为主食的“hot-lunch”,虽然与中国的大餐相去甚远,但与西方学生普遍食用的三明治和汉堡等 “cold-lunch”相比已是相当的丰盛了。Paul也变着法子给我准备不同的晚餐。每天边看他做饭,边与他聊天便也成了必修的一课,居然也学到不少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自己居然也能很快地适应了以土豆和牛肉为主食的西方晚餐。只可惜一次晚餐时随口的一声“差不多了”却让自己着实挨了一回饿。既然你说差不多了(他们的理解是够了),其他的也就没你的份了,活该!所以,看到喜爱的晚餐,千万别客气!
CESC(Colchester英语学习中心)在给我们开课前先进行了综合测试。毕竟都是英语老师,我们中的大部分都被安排在中高级班。30人被分到七、八个不同的班级。上课时间从早上九点到下午四点,由于没有统一的吃饭时间,有几位学员的中饭时间只有20分钟!够呛!每个教室一般不超过12位学员。由于是暑期,到那学习的学员也特别多,主要来自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其他国家。学员的年龄也从十几到五、六十不等,其中有高中生、大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教师甚至还有足球教练!上课时,即使有本国人在一起,老师也随时把大家给拆开了,目的是杜绝本族语的介入和提供更多锻炼口语和互相交流的机会。中国学员最得意的是语法分析(做练习题)。经常有老师被中国学员所提的问题难倒,急得他们临时上学校的图书馆查资料的事发生。然而细一寻思,许多英国人都不太懂或经常忽视的东西却让我们津津乐道或视为经典,怪了!而交流或发表个人见解时听到、看到的却是中国学员诸多的病句和破句以及典型的中国式谦虚(非到被点名时不乐意自告奋勇)。相比之下,外籍学生尤其是欧洲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活跃的思维,勇于展示自己,不拘小错的风格经常令人赧颜。
头两周中饭后的时间便是开“国际交流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敞开心扉。虽然因语言基础、文化背景和乡音的差异经常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但谁都不会介意。三周后离别时居然也是众多的依依不舍,更不用说与三周来朝夕相处的房东们之间的黏糊了!三周时间短暂而漫长,然而如真正希望能借此快速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中国师生普遍欠缺),那就得“脸皮厚”,有足够的交际热情,同时还要有求同存异的思想意识。
不虚此行!